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681914
启窍治聋丸预防卡那霉素耳蜗毒性的实验研究
http://www.100md.com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1999年第3期
刘蓬,邱宝珊,王士贞,梁美芳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耳鼻喉科,广州510405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1999 0 10 3
关键词:启窍治聋丸/药理学;卡那霉素/毒性;耳蜗/病理生理学;聋,感音神经性/预防和控制 期刊 zyxyylcyl 0 药效学与毒理学研究 fur -->

摘要: 应用耳廓反射听性脑干反应及耳蜗基底膜铺片技术,研究启窍治聋丸对卡那霉素(KM)耳蜗毒性的预防作用.听功能及听毛细胞形态学研究结果均显示,启窍治聋丸可明显减轻KM的耳蜗毒性,从而为临床上运用启窍治聋丸防治药物中毒性聋提供了实验依据.文中初步探讨了出现这一结果的可能机理.
中图分类号: R285.5;R764.43 文献标A文章编号:A 文章编号: 1003-9783(1999)003-0167-03

启窍治聋丸为我科研制的治疗感音神经性聋的中成药,具有补肾疏肝、活络通窍的作用,自1994年应用于临床以来,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应用客观测听及耳蜗铺片技术研究了启窍治聋丸对卡那霉素(KM)耳蜗毒性的预防作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造模
选用健康活泼、耳廓反射灵敏的白色红目雄性豚鼠29只(由第一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体重250~350g,随机分为3组:①KM组(10只);每日臀部肌注KM(由广东江门制药厂生产,批号970503),剂量为400mg/(kg.d-1),共10d,停药观察5d;②预防组(10只):注射KM剂量及时间同KM组,在注射KM前5d开始喂服启窍治聋丸(由我院制剂室提供),剂量为6g/(kg.d-1 )(约为成人剂量的10倍),服至停用KM后5d(共服20d);③对照组(9只):每日肌注生理盐水0.3mL/只,共10d,观察时间同KM组。
1.2 观察指标
1.2.1 耳廓反射(PR)阈[1]
将豚鼠置于特制的豚鼠固定盆内,露出头部,用ampliad209型纯音听力计(该听力计经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校准),TDH-39型气导耳机距测试耳外耳道口1cm,分别测试双耳对2、3、4、6、8kHz纯音的PR阈,用药前测试2次,取其平均值作为基础值,用药后每3d测试1次,每次测试由专人在同一时间进行(听力计的最大输出为110dB,为便于统计,凡PR阈超过听力计的最大输出者,计为130dB)。
1.2.1 听性脑干反应(ABR)
实验结束前(第16天),豚鼠按1.6g/kg的剂量腹腔注射10%乌拉坦麻醉,在隔音屏蔽室内用NGT-Ⅱa型脑干反应测听仪测试双耳ABR阈,刺激声为交替短声,重复率16次/s,耳机距测试耳外耳道口1cm,记录电极置颅顶正中皮下,参考与接地电极分别置同侧及对侧耳垂部,以能引出Ⅲ波的最低声强值作为ABR阈值[2]
1.2.2 耳蜗基底膜铺片
ABR测试完后,断头处死豚鼠,迅速取出听泡,用改良耳蜗铺片术[3] 及硝酸银染色法[4] 制作耳蜗基底膜铺片,在放大400倍光镜下从蜗底至蜗顶逐个视野观察毛细胞表面形态。判断毛细胞坏死的标准是:静纤毛模糊、缺失或表皮板深染及缺损[5] 。按戴氏法[6] 将基底膜从蜗底至蜗顶分为20段(每段1mm),分段计数外毛细胞个数及坏死数,然后计算出每段外毛细胞坏死率,绘制成图,同时按耳蜗回数统计出每回外毛细胞坏死率。
2 结 果
2.1 PR阈
实验用药前三组间各频率PR阈无显著性差异(P>0.05)。注射KM3d后,KM组2、3、4、6kHz4个频率PR阈即开始升高,经前后配对t检验,P<0.05,6d时8kHz的PR阈升高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后各频率PR阈继续升高,动物处死前2、3、4、6、8kHz的PR阈较用药前分别升高25.25dB、20dB、21.25dB、14.5dB、22.75dB。预防组注射KM3d后,各频率PR阈与用药前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6d时5个频率的PR阈才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升高,表明预防组听力开始下降的时间较KM组晚,且预防组PR阈上升的幅度均比KM组小,动物处死前2、3、4、6、8kHz的PR阈较用药前分别升高15.28dB、11.67dB、11.5dB、8.05dB、13.89dB(实验过程中有1只豚鼠因肌注KM时针头误入血管,于注射后2min死亡)。三组PR阈的比较见表1。

表1 实验前后不同频率PR阈比较

组别 时间 耳数/只 耳廓反射阈(PR)/db
2kHz 3kHz 4kHz 6kHz 8kHz
实验前 20 84.75±3.02 84.00±2.62 83.50±4.62 83.75±3.93 82.00±3.77
实验后 20 110.00±11.24 104.00±13.63 104.75±15.34 98.25±11.62 104.75±15.34
实验
注: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 P<0.01;与KM组同期比较,* P<0.05,** P<0.01。

图1 对照组耳蜗基底膜铺片(底回),3排外毛细胞及1排内毛细胞排列整齐,无明显坏死 ×200

图2 KM组耳蜗基底膜铺片(底回),外毛细胞大片坏死 ×200

图3 预防组耳蜗基底膜铺片(底回),外毛细胞散在性坏死 ×200

2.2 ABR
实验末期KM组(20耳)、预防组(18耳)及对照组(18耳)的ABR阈分别为50.51±15.72dB、33.75±8.06dB、20.71±8.29dB,经统计学处理,预防组与KM组及对照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2.3 耳蜗基底膜铺片
对照组第1~4回外毛细胞排列整齐,表皮板与纤毛清晰可见,无明显坏死(图1):KM组第1~3回外毛细胞均有不同程度坏死,尤以第1回(底回)最严重,多呈片状坏死(图2);预防组第1~3回外毛细胞亦有不同程度坏死,但比KM组程度明显减轻,多为散在性坏死(图3)。
从蜗底至蜗顶逐段统计外毛细胞坏死率,结果见图4。按耳蜗回数统计外毛细胞坏死率,如表2所示。

表2 耳蜗各回外毛细胞坏死率比较(±s)

组 别 耳数/只 坏死率/%
第1回 第2回 第3回 第4回
KM组 16 41.01±9.27△△ 17.59±4.37△△ 6.44±2.23△△ 1.58±1.53
预防组 16 22.56±13.17**△△ 9.91±0.84**△△ 2.73±1.40**△△ 1.62±1.20
对照组 15 2.46±0.55 1.89±0.59 1.12±1.13 0.58±0.25
注:1.耳蜗铺片制作过程中有部分损坏,故统计中比实际耳蜗数少。2.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 P<0.01;与KM组同期比较,* P<0.05,** P<0.01。

图4 耳蜗外毛细胞计数比较

3 讨 论

感音神经性聋是临床上常见而难治的疾病,临床调查表明,60%以上的感音神经性聋为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所引起[7] ,常导致终身听力残疾,因此,探讨积极的防治药物中毒性聋的方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显示,豚鼠在肌注KM后第3天听力即开始下降,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听力下降逐渐加重,且停药后听力仍继续下降,耳蜗铺片示底回听毛细胞大片坏死,并波及第2~3回,而提前预服了启窍治聋丸的豚鼠,听力开始下降的时间较晚,且听力下降的程度较轻,耳蜗铺片示听毛细胞坏死的程度亦相对较轻,与PR及ABR等听功能检测结果一致,表明启窍治聋丸虽不能完全对抗KM的耳蜗毒性,但可使KM的耳蜗毒性作用明显减轻。
新近有研究资料显示,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中毒性耳聋动物模型类似于中医的“肾虚”模型[8],因此,增强中医肾的功能,对于防治这类中毒性聋可能具有积极的作用。启窍治聋丸由骨碎补、山萸肉、何首乌、黄精、白芍、柴胡、川芎、丹参、葛根、磁石、蜈蚣、毛冬青等药物组成,其预防KM耳毒性的作用机理,可能通过补肾药物(骨碎补、山萸肉、何首乌、黄精等)调整了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9] ,增强了机体的整体适应性,从而得以抵御外界致聋因子(KM)的袭击,即中医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同时通过活血化瘀药物(川芎、丹参、蜈蚣、毛冬青等)的作用,改善了耳蜗微循环[10] ,有利于听毛细胞供血供氧,从而减轻KM对听毛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破坏。该机理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基金项目: 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96099)

参考文献:

[1]刘耀春,刘桂英,刘儒林,等.在豚鼠卡那霉素中毒性耳聋中耳廓反射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监测作用[J].耳鼻喉学报,1996,10(1):1.
[2]韩东一,丁大连,赵纪余,等.脑干诱发电位测听在豚鼠耳实验性药物中毒中的意义[J].上海第二医学院学报,1983,3(1):68.
[3]丁大连,赵纪余,皇甫慕三.改良耳蜗铺片术[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81,16(4):207.
[4]丁大连.郭毓卿,罗德蜂,等.豚鼠全内耳终器硝酸银染色法[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1989,9(4):326.
[5]张松志,丁大连.听毛细胞表皮板病变的观察[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1995,2(4):243.
[6]戴树宏,王春阳,纪明法.全耳蜗铺片术[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81,16(2):72.
[7]廉能静,诸小侬,冯彦,等.儿童感音神经性聋569例分析[J].中级医刊,1992,27(1):36.
[8]王东方,于祖望,余江毅,等.金匮肾气丸拮抗庆大霉素耳毒性作用的机理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13(5):284.
[9]张新民,沈自尹,王文健.等.补肾中药对老年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作用机理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11):686.
[10]佘万东,吴展元.川芎嗪丹参对耳蜗血流的影响[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1,26(1):18.

收稿日期:1998-09-02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