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西预防医学》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683782
乙型肝炎研究新进展
http://www.100md.com 《广西预防医学》 1999年第3期
     吴锡庆 广西灵山县卫生防疫站(535400) 广西预防医学 1999 0 5 3


    关键词: 期刊 gxyfyx 0 综述 fur -->


    

乙型病毒性肝炎(下称乙肝)是一种全球性传染性疾病,易于慢性化、重症化。据WHO估计[1] ,全球有20多亿活着的人感染乙肝病毒(HBV),其中HBsAg携带者为3.5亿,其中有6000千万人死于肝癌及4000万人死于肝硬化。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地区,成人HBV感染率为24.4%~80.8%,HBsAg携带率为10.1%[2] 。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乙肝慢性化机理、HBV感染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及预防研究取得一些新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1 乙肝慢性化机理的研究

HBV感染机体后,有少部分转变为慢性感染状态,特别是新生儿期,HBV感染患儿后,因在宫内接触病毒抗原,产生了免疫耐受,病毒不易清除,更容易转变为HBV长期携带者。国内外学者对乙肝慢性化机理提出一些假说。1990年张国玲等[3] 报道,儿童显性HBV感染后慢性化的发生率在7.9%~10.8%之间,其机理可能与HBV复制及其抗原物质清除不全以及慢性进行性肝损伤有关。Yoffe等[4] 提出肝外库假说,认为HBV以“免疫优势部位”为发源地,不断复制并逃脱机体免疫清除,释放出的病毒颗粒随血流不断感染肝细胞,如激发机体免疫记忆功能,则造成肝损伤。1994年Brunetto等[5] 报道,在抗-HBe阳性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野生型HBV复制活跃时,血清丙氨酸转氨酶上升,出现肝损害,随着感染细胞被清除,前-C突变株含量逐渐上升,这类患者对IFN应答低下,容易引起持续感染;Peters等报道[6]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06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