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664164
局部注射氟尿嘧啶治疗外阴营养不良24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2期
唐雪莲 刘蓉 唐雪莲 刘蓉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 桂林 541002)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0 0 22 2
关键词:外阴;营养障碍;氟尿嘧啶 期刊 yjmzyxyxb 0 235??236 论著与临床报道 fur -->

摘要 采用氟尿嘧啶局部注射治疗外阴营养不良24例,为实验组,有效率87.5%,同期采用局部外用1%氢化可的松霜等激素治疗20例,为对照组,有效率35%,两者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果显示:局部注射氟尿嘧啶治疗外阴营养不良,止痒效果明显,对皮肤色素减退效果良好,未发现局部溃烂等副作用。
中图分类号 R7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5817(2000)02-0235-02

女性外阴营养不良是由于不同的刺激使外阴产生萎缩性或增生性的变化,导致局部或广泛的色素减退,形成白色病变[1] 。患者多数瘙痒难忍,目前病因未明,采用外用激素类药物治疗效果较差。我院自1996年6月~1999年3月采用局麻下局部注射1.25%氟尿嘧啶治疗外阴营养不良,取得满意效果。兹介绍其治疗方法,并对比同期外用激素类药物的患者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实验组24例患者均来自门诊,均经组织活检确诊的外阴营养不良,其中增生型4例,硬化型10例,混合型10例。病程最长25年,最短3个月,年龄23~68岁。24例患者中有20例合并较剧烈的外阴瘙痒,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外阴皮肤色素减退。对照组20例均来自门诊,10例经组织活检确诊,2例患者因拒绝未行活检,仅临床诊断,其中增生型3例,硬化型7例,混合型8例,病程最长30年,最短2个月,年龄24~73岁,20例患者中有18例合并较剧烈的外阴瘙痒,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外阴皮肤色素减退,两组病例在病理分型、年龄及临床症状、体征上无差异。
1.2 治疗方法 实验组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会阴皮肤,于患部皮下1%利多卡因局麻后予1.25%氟尿嘧啶皮下注射,注射量以患者病变区大小而定,平均使用量约10ml,治疗1次为1疗程,每20~30天治疗1次,疗程以患者的主观症状及体征而定。对照组增生型者予1%氢化可的松霜涂擦,每天1次,硬化苔癣型及混合型涂擦1%氢化可的松霜及2%睾酮油膏,每天1次,交替使用,连续用4~6周或至症状消失。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有效:临床症状消失,外阴皮肤色素减退;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变。
2.2 疗效 实验组显效11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显效1例,有效6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35%。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局部皮肤溃烂、过敏等不良反应。实验组疗程最长为治疗5疗程,最短为治疗2疗程。对照组疗程最长为2年,最短为2个月。临床观察,局部注射氟尿嘧啶对外阴瘙痒及皮肤色素减退效果良好,治疗1~2疗程后外阴瘙痒症状明显减退,皮肤渐转红润占10例,治愈的11例有6例随访2年,5例随访半年无复发,有效的10例随访病情稳定无反复。

3 讨论
外阴白色病变过去当作癌前病变,主张外阴单纯切除术,但手术后复发率高,且长期随访其癌变率仅2%左右。目前大多主张采用非手术治疗[2] ,治疗前宜行病理检查。外用中药或激素类药物能起到暂时止痒效果,但停药后易复发。氟尿嘧啶为阻止细胞RNA及DNA合成代谢药,阻断细胞代谢的供应,可阻止肿瘤细胞的生长,临床上作为抗肿瘤的药物。外阴营养不良是指外阴上皮及成熟过程中的角化异常,是外阴产生白色病灶,引起上皮及真皮组织学变化,是皮肤的代谢性疾病[1] 。其病因不明,考虑局部注射氟尿嘧啶可阻止这种异常上皮细胞的RNA及DNA合成,从而阻止上皮生长异常,改变局部细胞的营养状况,从根本起到治疗营养不良的作用。我们采用该方法治疗,临床观察该方法效果良好,无一例发生局部注射皮肤溃烂,过敏等不良反应,对于治疗外阴营养不良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惜阴,主编.临床妇科肿瘤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19
[2] 乐杰,主编.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43

收稿日期:1999-10-20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