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666662
中医热证本质研究进展及思考☆
http://www.100md.com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2期
     刘亚梅 陈群 薛雨芳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 510407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1999 0 18 2


    关键词: 期刊 ahzyxyxb 0 综述 fur -->


    

中图法分类号 R241.3

寒热证是中医八纲辨证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其中热证更是临床上常见的证型。热证的形成机理很多,有阳胜则热、阴虚生热、阴盛格阳于外则热、气虚生热等;证型有实热、虚热、真热假寒、上热下寒等;治疗有清热泻火、滋阴清热、清泄里热、清上温下等。热证的临床表现不一,处方各异。因此,开展对热证的本质研究必将有助于提高临床对热证的诊断和治疗。

    我国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对热证的病因进行了描述:“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伤寒论》中的真热假寒证即“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随后《千金方》、《景岳全书》、《医宗金鉴》等均论及到脏腑的热证。而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和阐述热证的形成机理,开始于本世纪60年代。研究的早期侧重于八纲的理论阐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深入到寒热证的本质研究。

1 热证的实验研究

1.1 植物神经功能 热证虽然与多器官系统的机能活动有关,但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活动都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而实现的,因此,目前国内学者大多从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状态探讨寒热的本质。

    王律修〔1〕 等认为,热证是以一定的证候为诊断依据的,如身热、恶热、烦躁、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面赤、舌红、苔干黄或干黑、脉数等,而这些症状多与植物神经系统机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梁月华〔2〕 提出热证患者心率快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528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