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 1998年第6期
编号:10647980
直肠息肉残基癌变一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1998年第6期
苗随昌 072751 河北省涿州石油物探局第二职工医院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1998 0 15 6
关键词: 期刊 zhxhnjzz 0 病例报道 fur -->

患者女,70岁。因左下腹部不适,排便次数增多,出现鲜血便1月余,于1989年7月行大肠镜检查,见距肛门6cm直肠左侧壁有一息肉,直径约3.0cm,表面破溃出血。活检报告为腺瘤。用高频电圈套摘除息肉,遗留残蒂长约0.6cm,标本病理检查报告仍为腺瘤。1995年4月患者又出现肛门部下坠感,排便次数增多,为粘液便和鲜血便,血液附着于粪便表面。在当地卫生院治疗4月余疗效不佳,转来我院行肠镜检查。镜下见距肛门6cm直肠左侧壁有一糜烂面,直径约2cm,表面不平,有3个绿豆大小的亚蒂息肉,质脆易出血。用热活检钳摘除息肉,其中1颗病理报告为绒毛状管状腺瘤,异型增生Ⅱ~Ⅲ级,局灶癌变(中分化腺癌),息肉切缘未见癌细胞浸润。遂行直肠癌切除术。术后半年又间断出现肛门部不适、腹泻,每日排便10余次。再次行肠镜检查,在距肛门10cm处肠壁又发现一新生息肉,约0.7cm大小。用热活检钳摘除息肉,病理报告为腺瘤。
讨论 大肠癌的发生与腺瘤关系密切,多数大肠癌由腺瘤演变而来。尤其绒毛状腺瘤,一般瘤体较大,重度异型增生的恶变率超过50%。本例距肛门6cm处的直肠息肉系原有息肉摘除后遗留的残基,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致癌因子的继续作用下,又逐渐长大而形成的。其部位和组织成份与原息肉一致,属息肉复发。从病理检查结果可看到从腺瘤性息肉→异型增生→癌变的全过程。对切除的肠段作病理检查,仅发现电凝切息肉的瘢痕和残基,显微镜下未发现癌细胞。说明本例确属早期大肠癌。
对大肠腺瘤及其周围粘膜细胞动力学研究提示腺瘤及其近旁粘膜细胞动力学上的改变常出现在形态学异常之前。细胞DNA合成时间延长和细胞周期时间缩短,因而癌变机率增大。因腺瘤性息肉有易复发及恶变的倾向,一旦发现,不论其大小均应及时切除,残蒂不可过长,对无蒂息肉圈套部位应在息肉基底稍上方,有蒂息肉留0.3cm左右的残蒂较为合适。对大肠多发性息肉及息肉恶变者,术后应定期内镜随访,每年复查1次,连续3年阴性后改为2~3年1次。发现复发或再发息肉应及时摘除,对防治早期大肠癌有重要意义。

(收稿:1997-04-16 修回:1998-08-20)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