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649884
发扬成绩 克服不足 不断提高本刊学术水平——本刊总编辑寄语
http://www.100md.com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0年第1期
魏承毓 魏承毓(北京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 100083)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0 0 21 1
关键词: 期刊 zhlxbxzz 0 总编寄语 fur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自1981年创刊至今已走过令人难忘的20年,将要步入更加美好的21世纪。由于上级学会的正确领导和编委会与编辑部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广大读者的厚爱与支持,使本刊发生了有目共睹的显著变化。当然对于今天来说所有这些取得的成绩已成为过去,只能作为今后前进道路上的新起点。
面对21世纪全球流行病学学科的发展趋向,和我国经济建设与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的实际需求,我刊将面临更多和更富有开拓性的艰巨任务,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创新,去完成。这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良好的发展机遇。在将要到来的几年中,本刊要密切关注流行病学界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①充分利用与发挥基础医学的先进技术与科研成果,以进一步促进对疾病自然史及病因研究。例如,如何将分子生物学正确运用到流行病学领域中;②更多地与数理统计相结合,充分运用电脑技术的优势,研究并提出更多更好地流行病学方法,使流行病学在数量化研究及实际应用方面取得更大的成效;③在医学新模式“生物的-社会的-心理的”思想指导与推动下,更多地借鉴和运用心理学、社会学及其他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于流行病学领域,从而对疾病与健康有更加全面完整的了解,例如怎样将行之有效的社会调查方法,正确运用到本学科,而促使流行病学调查的原有方法得到更大发展,使其效果更好更完善;④伴随着近20年流行病学分支学科的不断衍生、发展和亟待充实与完善,流行病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必须进一步拓展与加强,特别对其中某些初露头角而发展又极为迅猛的分支学科,如分子流行病学、伤害流行病学等更是如此。
近年来由于环境的污染、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老龄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的变化,各种慢性病、非传染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新老传染病也在不断出现或死灰复燃,因此传统流行病学只观察和研究疾病的暴露因素与转归,或者说从单因素的表型出发来研究病因或危险因素,已远远不能适应实际需求,而运用分子流行病学的技术和方法则可弥补这一困难,使体外和体内暴露的剂量能得以更加准确的测量,从而使预防和干预手段更加有效。但分子流行病学必须遵循流行病学各项内容的基本原则,如何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应用自如,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例如伤害流行病学,它是描述伤害在人群、时间及空间上的发生强度和分布特点,分析伤害的发生原因和危险因素,提出干预对策和防范措施,并对社区伤害预防效果进行评价的一门新兴的流行病学分支学科。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道路交通伤为代表的各种伤害正在逐年增加,对人民大众的生命和健康构成巨大威胁。目前伤害在我国死因顺位中城市为第五位,农村为第四位,每年因伤害致死致残者至少有数十万人之多。如按潜在寿命损失年(yearsof potential life lost,YPLL)计算,其危害是极大的,几乎大于任何其他疾病。由于伤害死亡多见于青少年,因而无论社会及家庭的损失均超过其他疾病。因此积极开展伤害流行病学的研究迫在眉睫,如果我们能在这方面做出优异成绩,必将对我国在21世纪的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及人口素质的提高带来巨大的良好影响。
从2000年起,本刊将改版为大16开本,不仅使版面扩大,有利于刊登更多的好文章,而且印刷质量也将得到较大的改进。在保证稿件质量的前提下,要主动征求和虚心听取广大读者的反映和呼声,以“闻善言则拜”的态度热忱答复读者提出的各种意见和建议。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好每位编委,特别是每位常委的主观能动性,使他(她)们在写稿、组稿及审稿工作中发挥其聪明才智。要继续发扬编辑部同仁埋头苦干、认真负责的好作风,使其成为密切联系读者与编委的纽带。当然,最根本的还是要继续坚持和发扬本刊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可读性和导向性,将其真正办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权威性学术期刊。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但我们有信心有决心继续与全国流行病学界同仁及所有关心本刊的朋友们一起将本刊办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收稿日期:2000-01-10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