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 1999年第1期
编号:10653210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1999年第1期
     韩鑫 110003 沈阳,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小儿外科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1999 0 20 1


    关键词: 期刊 zhxrwkzz 0 综 述 fur -->


    

韩鑫 综述 于明 审校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简称I/R)是外科实践中常见的组织器官损伤之一,在严重感染、创伤、休克、心肺功能不全等疾患的病理演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肠I/R不仅可以引起消化道局部的组织损害,而且可以导致肠内细菌和毒素移位到体循环,引起网状内皮系统发生系列反应,进而导致大量相关介质和细胞因子的释放,甚至发生多系统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1] 。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发生发展机理及防治措施的研究也成为外科领域的重点课题之一。

    肠I/R的病理生理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人们先后提出过能量衰竭、氧自由基损伤、白细胞粘附与内皮细胞损伤、介质病等一系列学说,并针对I/R的可能机制,进行了相应的防治实验研究。

    一、抗能量缺乏疗法

    组织缺血时,组织细胞内氧的供应减少或中断,细胞的有氧代谢受到抑制,ATP的合成急剧下降,加之无氧代谢产生的有毒酸性产物大量累积,导致细胞内酶活性的改变以及维持跨膜离子梯度的能量缺乏,在严重缺血时可使细胞内环境紊乱,甚至细胞死亡[2] 。因此在缺血期为缺血组织提供足够的ATP可以阻止无氧代谢及细胞膜内外离子的失衡。三磷酸腺苷-氯化镁(ATP-MgCl2 )可以恢复缺血组织的能量供应,改善微循环,稳定细胞膜,在肠I/R损伤中可以减轻肠粘膜的损伤。在缺血早期提供氧也可以减轻肠I/R的损伤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57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