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 1999年第4期
编号:10653172
单纯器械内固定治疗进展型婴儿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现状
http://www.100md.com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1999年第4期
     石峰 吉士俊 110003 沈阳,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小儿骨科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1999 0 20 4


    关键词: 期刊 zhxrwkzz 0 综述 fur -->


    

石峰 吉士俊 综述

婴儿特发性脊柱侧凸分为两型,即进展型和非进展型,其中进展型约占10%,其病变严重、进展迅速,导致严重的畸形,是临床上面临的难题之一,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十分有限[1] ,单纯采用外支架固定有时难以控制侧凸的进展。而传统的方法——脊柱器械固定加脊柱融合术可严重影响患儿脊柱的发育和成长。从理论上讲,最理想的方法是单纯进行脊柱器械内固定,以维持脊柱的生长,延期行脊柱融合术[2] 。目前这一方法的临床应用尚属初期阶段,问题较多,为此综述如下:

    背景介绍

    非脊柱融合的器械固定矫正术必须实现两个基本目的,一是有效的控制侧凸的发展;二是上棒节段能维持有意义的生长能力[3] 。这一想法最早是由Harrington提出的[4] ,1962年他报告了27例临床应用的效果,结果由于过高的术后并发症导致失败。分析其失败原因,一是广泛的骨膜下剥离以及金属棒与骨组织的接触,产生了大量瘢痕和自发性脊柱融合;另一是术后放弃了外支架固定。为此人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1978年Marchetti等[5] 提出了“终末椎体融合”的概念,即上钩处椎体与邻近椎体融合,以降低术后脱钩的发生率。次年Moe等[6] 报道了“皮下哈氏棒”的方法,目的是防止术后自发性脊柱融合。1981年Luque[7] 发明了强有力的节段性脊柱固定器械(SSI)——Luque棒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117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