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神经科杂志》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654842
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http://www.100md.com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9年第3期
     王柠 吴志英 慕容慎行 王柠 吴志英 慕容慎行 350005 福洲,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9 0 32 3


    关键词: 期刊 zhsjkzz 0 综述 fur -->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系指一类由于脊髓前角细胞变性导致近端肌无力、肌萎缩的疾病。根据起病年龄和病变程度可将本病分为4型[1] 。Ⅰ~Ⅲ型称为儿童型SMA,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群体发病率为1/6 000~1/10 000,携带者频率为1/40~1/60,是婴儿期最常见的致死性遗传病,也是儿童期第二常见的神经肌肉疾病,发病率仅次于迪谢内肌营养不良症。Ⅳ型称为成人型SMA,常于30岁后起病,群体发病率约0.32/10000。我们就SMA的分子遗传学最新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情况作一介绍。

NAIPΨ :NAIP假基因拷贝;cen:着丝粒侧;tel:端粒侧;箭头指示1号外显子→8号外显子方向

    图1 5q 13区域基因结构模式图

一、临床表现及基因定位

    Ⅰ型SMA(Werdnig-Hoffmann病)称为严重型,出生后6个月内起病,患儿无法坐立,通常在2岁以内死亡。Ⅱ型SMA又称为中间型,出生后6~18个月内起病, 患儿能坐,但无法站立和行走,存活期视呼吸道并发症的情况而定,但超过2岁。Ⅲ型SMA(Kugelburg-Welander病)于出生18个月后起病,患儿能独立行走,病情进展缓慢,可存活至成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295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