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神经科杂志》 > 1998年第6期
编号:10654953
第七届欧洲卒中年会纪要
http://www.100md.com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8年第6期
刘鸣 610041 成都,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8 0 31 6
关键词: 期刊 zhsjkzz 0 学术交流 fur -->

第七届欧洲卒中年会于1998年5月27~30日在英国爱丁堡市举行。来自欧洲各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亚洲国家的16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500余篇,经盲法选出391篇作口头和书面交流。会议以卒中的临床研究为主题,内容涉及卒中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预防、治疗、临床试验结果、临床研究方法学及基因和实验研究诸多方法。现将会议交流的主要内容报道如下。
一、专题报告
1.急性卒中的治疗:针对卒中后体温、血压和血糖是否应该降低的问题报告了动物研究及初步临床研究结果。
McCulloch(英国)对为什么神经保护剂理论上效果好而临床试验结果却令人失望的原因进行了探讨,除了人体与动物的差异及人体的复杂性外,动物实验还提示血压降低、脑温和血糖升高等因素可能使神经保护剂疗效降低。但这只是在健康和年轻的动物中进行的实验,有待于进一步验证。Olsen(丹麦)进行的动物实验和初步的人体观察结果提示,体温越高,症状越重,积极降温似乎有前途,认为进一步开展低温疗法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Bath(英国)代表急性卒中血压研究协作组报告了在Cochrane卒中协作组资料库的基础上,对全世界所有相关研究所作的系统评价结果,发现对急性卒中后应该积极降低还是维持甚至升高血压的问题存在着不同看法。各方均无有力的研究依据支持自己的观点,RCT太少,有关研究多为非对照的观察性研究,不能下结论。故目前对此问题尚无答案,需开展更多的RCTs来作结论。
Davis(澳大利亚)报告了关于急性卒中后血糖处理问题的临床研究现状,对急性卒中后升高的血糖进行控制似乎有利于改善预后。但目前尚无已完成的RCT发表,一些RCT正在进行之中。
2.卒中的预防和治疗:由著名临床试验家、卒中专家和Cochrane协作网专家介绍他们多年临床试验的经验教训及临床试验方法学的进展。
Collins(英国)强调,如果临床试验是以得出可靠结论、改变临床实践为目的,就需要大样本的临床试验,而要保证大样本临床试验的实施则应该周密设计和简化操作程序。他希望下一个十年中神经科领域出现更多的大样本临床试验。
Van Gijn(荷兰)指出,合理选择疗效判定指标是卒中临床试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常用的卒中量表是从医生的角度出发,对孤立的症状体征记分,可用于区分病情的严重程度,但不是好的疗效判定指标。好的疗效判定指标应从病人的角度出发,反映病人整体的功能状态,常用的有巴氏指数(BarthelIndex)等。
Gent(加拿大)介绍了自己从事临床试验30多年的经验教训,特别提到当初得出阿司匹林对女性无效的错误结论,主要是因为样本量不足却还进行了亚组分析所造成的。
Gotzsche(丹麦)介绍了Cochrane协作网和Cochrane专业协作组的发展、Cochrane系统评价和Cochrane图书馆的应用价值。说明由于有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Cochrane系统评价是指导临床治疗实践的可靠参考依据,Cochrane图书馆是获得这种依据和原始临床试验报告的重要来源。
3.控制卒中的复发和不良后果:主要讨论了应用抗栓疗法进行二级预防的研究进展、基因与卒中预防的新概念和药物治疗的新概念。
Hankey(澳大利亚)概括了目前卒中二级预防的观点:阿司匹林疗效肯定,安全、价廉,只要无禁忌证应在卒中发生后尽快使用,剂量为75~320mg。clopidogrel(第二代抵克力特)或阿司匹林+dipyridamole,可能较单用阿司匹林效果好,但因价格昂贵,是否可取代阿司匹林作为一线药,尚无足够依据。肝素类对预防卒中的早期复发无肯定的作用。
Wahlgren(瑞典)提出,虽数小时的治疗时间窗对卒中病人的恢复至关重要,但卒中病人的功能恢复在24小时甚至数周后仍继续出现。认为这不仅是因为脑的代偿性适应也是由于神经损害的恢复作用。提出卒中模型的神经保护剂研究,不仅要注意对梗死灶大小的作用,还应重视功能的恢复。
二、其他交流
1.危险因素:陈铮鸣报告了对9 351例中国成年人的观察结果,发现血压在14.7~21.3kPa (110~160 mmHg)范围内,随着收缩压的升高,卒中的死亡率升高。认为从人群来看,即使只降低几个毫米汞柱的血压,在中国就可以减少大量因卒中所致的死亡。血胆固醇的浓度与卒中的死亡率无明显关系。
Truelsen等的研究显示,饮葡萄酒与降低卒中发生的危险有关,而饮啤酒和烈性酒未发现降低卒中发生的危险。
Olsen等发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人的危险因素与卒中病人不同。TIA组有心房纤颤、间歇性跛行和糖尿病病史的较卒中组少,但有TIA病史的较卒中组多。故认为TIA与卒中(包括轻度卒中)不是同一疾病。
2.诊断技术:Felber等报告了采用多项磁共振技术(T2 加权回波、弥散灌注加权序列、飞时MRA和波谱分析等)对15例大脑中动脉区域梗死的病人进行检查的结果,提示多项磁共振技术可以提高对中心梗死与周围半暗带的区别能力,这对于监测急性卒中的治疗效果可能有益。
Meairs等研究了多普勒新技术transcranial power Doppler harmonic imaging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诊断意义。认为此项技术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诊断和疗效评定有价值。
3.一般处理:Jorgensen等报告了对1 351例急性卒中病人血压影响因素研究的结果,发现卒中的严重程度与血压没有关系,有心房纤颤和缺血性心脏病者血压较低。Kullenberg等观察了高血糖和脑梗死的关系,发现有高血糖的卒中病人预后较差,提出,虽然有发生低血糖的危险,但在这类病人中进行降低血糖的随机对照试验以了解是否能改善预后是有必要的。Kammersgaard等发现急性卒中病人入院时白细胞增多与病初的严重程度有关,但与预后无关。认为白细胞增多很可能只是一种应激反应,单纯降低白细胞的治疗,改善预后的可能性不大。Ronning等对251例卒中病人进行了随机对照研究,随访7个月发现,卒中病人在亚急性期进行康复治疗能改善预后,中重度病人似乎改善更明显。
4.临床试验:最引起关注的临床试验之一,即关于低分子肝素的FISS试验报告了结果。在此之前的FISS试验(包括约300例病人)显示,低分子肝素有降低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死亡和残废率的效果。但扩大样本的FISS试验(包括767例病人)显示,两种剂量的低分子肝素均无降低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死亡和残废率的效果,却提示大剂量组出血增加(但似乎有降低肺动脉栓塞发生率的作用),进一步支持目前不推荐急性期使用抗凝剂的观点。
神经保护剂clomethiazole、GV150526和BAY X3702等均处于预试验或二期临床试验阶段,目前尚无肯定结论。
我国北京协和医院的王仁枝等报告了对6例栓塞性卒中病人选择性动脉内应用重组链激酶的结果,发现再通率为66.7%,发生血肿1例。
华西医科大学的刘鸣等报告了正在华西医科大学建立中国卒中临床试验资料库和筹建中国Cochrane中心,在中国倡导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的信息。
大会最后宣布,下届欧洲卒中年会将于1999年4月在意大利威尼斯举行。

(收稿:1998-07-22)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