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 1999年第7期
编号:10655754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诊断结核病的可信性
http://www.100md.com 《中华结核和呼吸感染》 1999年第7期
     翟秉详 张丽杰 刘延龙 050041 石家庄,河北省胸科医院 中华结核和呼吸感染 1999 0 22 7


    关键词: 期刊 zhjhhhxgr 0 综述 fur -->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诊断结核病虽然其灵敏、特异和快速的特点在多数报道中得到肯定,但实验报告中出现的“假阳性”和“假阴性”问题,引起临床医生对PCR结果的疑虑。现就PCR技术诊断结核病的可信性问题综述如下。

    一、临床含义的评价

    按照传统习惯,常规细菌学涂片和培养法虽阳性率各异,但临床已将“菌阳”作为诊断结核病的重要参考依据。但由于这些检测手段本身存在一些缺点,如涂片法特异性差,非结核分支杆菌(MOTT)或其他细菌、孢子等抗酸染色亦为阳性,且灵敏度低,每ml痰液中含5000条以上才能检出。培养法虽有检出10条以上活菌/标本的灵敏度,但耗时3~8周。1985年Mullis创建了PCR技术。1989年法国学者Hance首先以PCR技术检测分支杆菌[1] 。1990年我国引进该项技术,从而扩大了常规细菌学诊断方法的范畴,开始了以分子生物学PCR技术检测结核分支杆菌的新阶段,并很快在临床实验室得到推广。由于PCR技术灵敏度高,可检测1~100fg纯化结核分支杆菌DNA,约相当于1~20个结核分支杆菌[2] ,检出阳性率明显高于常规细菌学方法,所以临床意义的评价也应以新的观念从多方面加以分析。

    1.从流行病学角度分析,肺结核患者是由于通过呼吸道吸入空气中含有结核分支杆菌的微滴核而受感染的。>5μm的微滴核可被气管内的柱状纤毛细胞阻挡并予以排出,<5 μm的则可通过气管进入支气管、肺泡,但不一定发病。常规方法很难检测这些暂存的结核分支杆菌,而PCR方法的高灵敏度则可能把这些少量寄存菌划入了PCR方法检出范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234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