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656845
宫内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1999年第2期
     宋薇薇 韩玉昆 110003 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妇产科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1999 0 2 2


    关键词: 期刊 zhwcyxzz 0 综述 fur -->


    

胎儿窘迫与新生儿的窒息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以及将来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主要因素。目前的胎心监护,胎血气分析,超声显像以及新生儿复苏技术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未能使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显著降低[1] 。一定程度的窒息可以导致宫内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aischemia brain damage,缩写HIBD),目前关于胎儿宫内HIBD病理及机制的研究不是很多,结论也不尽一致。研究大多以动物为模型,近年来有一定的进展,作者就此加以综述。

一、关于宫内HIBD的动物模型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对于围产期HIBD的研究主要来源于动物实验。建立了许多动物模型,但没有一种动物模型在反映人脑病理变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方面可以认为是完美的,也不能认为在种属上与人类越接近的动物模型意义越大[2] 。宫内HIBD模型的种类因受多种条件限制不如新生儿的繁多,最常用的是胎羊,其次是胎大白鼠。

    胎羊HIBD模型:行宫内手术制成的胎羊模型早在1981年由Clapp等[3] 提出,之后不断发展。其中Williams等[4] 的模型应用较多,孕龄为119-133日(足月145日)的母羊麻醉后,开腹剖宫,将胎羊的头、颈、前肢提出子宫切口,从升主动脉、脐静脉、肱静脉及羊膜腔内插管,三对电极置于胎头,另一对缝入脊柱旁颈部肌群记录电活动,结扎双侧椎-枕吻合支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18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