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 1999年第4期
编号:10658658
极重型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气管切开抢救
http://www.100md.com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1999年第4期
刘保群 刘保群(江苏淮阴市第三人民医院,淮阴223001)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1999 0 6 4
关键词:格林-巴利综合征;抢救;气管切开指征 期刊 zgsjmyxysjbxzz 0 279-280 经验交流 fur -->

中图号 R745.43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目前仍无法控制病情发展而使其不发生呼吸衰竭[1] ,气管切开仍然是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手段,而且一般都认为在呼吸衰竭早期气管切开更有利。血气分析和肺活量检测是作为观察患者的常用指标[2] 。本文报道分析了我院150例极重型GBS患者,并提出5条临床观察指征,与实验室指标相结合判断,可能对患者更有裨益。

1 病例资料 根据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4年发表的诊断标准,150例极重GBS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国外标准5级、6级[3] 。男88例,女62例。年龄1~65岁,平均(14.5±15.2)岁。<16岁104例,>60岁3例,余均为青壮年。发病至出现呼吸衰竭时间为1~64天(d),平均(4.5±4.1)d。其中14例因临床指征掌握不好,呼吸困难误认为是紧张等未及时气管切开而致死,死因均为呼吸停止。136例经气管切开抢救,其中92例于刚开始出现呼吸急促,咳痰不能,非心源性心率加快,肺部感染等呼吸衰竭早期征象时便行气管切开,其死亡率为4.3%。其余44例在呼吸衰竭的早期征象发生后未行气管切开而到已出现呼吸暂停后方行紧急气管切开,其中10例在术前术中发生过呼吸停止。这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多,多数是致死性的,44例中死亡16例,死亡率36.4%,与早期气管切开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
气管切开的主要并发症是肺部感染和气道梗阻,也是切开后死亡的主要原因。少见的原因有心跳骤停和拔管后肺顺应性下降死亡。
2 讨论 呼吸衰竭早期气管切开抢救GBS的效果是肯定的[2] ,也是必要的,即便是行血浆交换疗法亦不可靠[4] 。Ropper等提出3条早期呼吸管理的指征:(1)肺活量<12~15 mL/kg;(2) 血氧分压<9.3 kPa;(3)痰难以咳出或反复咳嗽,吞咽功能差。此时先行软袖口导管插管,然后病情不好转便气管切开[2] 。这一指标主要根据实验室检查。我们根据临床总结提出5条早期气管切开的临床指征:(1)患者烦躁出汗夜间不能安静入睡。年长儿童和成人自觉呼吸窘迫,有鼻翼煽动,不一定出现三凹征。(2)无有效咳嗽和/或肺部感染。(3) 成人心率100次/min以上,儿童心率120次/min以上,且非心源性者。(4)胸式呼吸减弱和/或腹式呼吸消失,成人呼吸24次/min以上,儿童呼吸收30次/min以上。(5)已有意识障碍。对这些征象要采取监护观察。因为许多患者的呼吸衰竭不一定是渐进性,而是衰竭-代偿-失代偿呈跳跌性过程。此指征我们掌握得不好时死亡率偏高,掌握得好时死亡率就下降[5]
GBS如能正确掌握好呼吸衰竭早期气管切开,积极防治并发症,会大大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许贤豪.神经免疫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2.224-225
2 Allan H Ropper, Suson M Kehne. Guillain-Barre syndrome management of respiratoryfailure. Neurol, 1985, 35:1662-1665
3 Hartung HP, Hugher RA, Taylor WA. T cell activation in Guillain-Barre syndrome andin MS: elevated Guillain-Barre syndrome serum level of soluble IL-2 receptors Neurol,1990, 40:215-218
4 The Guillain-Barre syndrome study group. Plasmapheresis and Guillain-Barresyndrome. Neurol, 1985, 35: 1096-1104
5 Liu Baoqun, Xu Jianyang, Cheng Guanliang. Transfer factor and thymosin in thetreatment Guillain-Barre syndrome. in; Takehiko Fujisawa. Recent advances in transferfactor and dialyzable leucocyte extracts. Tokyo, Japan: Maruzen co, Ltd, (In English),1991. 339-342

(1998-09-17 收稿)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