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646036
胃肠道息肉的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中国胃肠外科杂志》 2000年第2期
     /doctitle>高枫 张森 530027 南宁,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 中国胃肠外科杂志 2000 0 3 2 胃肠外科学 期刊 zgwcwkzz 0 68-71 专题论坛 fur

    


    

胃肠道息肉是指所有向胃肠道腔内隆起的病变。按所在病变部位不同可分为胃息肉、十二指肠息肉、小肠息肉、结直肠息肉;按组织学类型不同可分为腺瘤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等。息肉在形态上可分为有蒂、无蒂、广基、扁平状等。息肉病是指息肉数目在100枚以上(仅黑斑息肉病除外),反之,则称散发性息肉。本文综合国内外在散发性胃肠道息肉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论述。

    
一. 发病学

    
胃息肉的发病率各家报道不一,欧美国家为0.25%~0.8%[1] ,我国尸检发现率为0.4%[2] 。胃镜检出率波动较大,从0.63%到10%不等[3] ,这可能与检查指征、检查技术及病例统计数有关。胃息肉中75%~90%为增生性息肉,其次为腺瘤性息肉,因这两种息肉均有恶变倾向或与胃癌并存而倍受重视[2] 。胃肠道炎性纤维性息肉(IFP)是发生在胃肠道黏膜下向腔内突出的息肉样肿物,以纤维血管增生伴数量不等的炎性细胞浸润为其特征,占胃息肉样病变的3.1%[4] ,与增生性息肉以黏膜上皮增生不同,IFP是间质增生性病变。胃底腺息肉属于错构瘤性息肉,胃镜检出率极低(小于1%),息肉的数量和大小可以发生变化,但无恶变倾向[5]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306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