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健康新闻
编号:10689517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药价屡次遭遇“空降”之谜
http://www.100md.com 2005年7月13日 中国消费者报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药价屡次遭遇“空降”之谜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药价屡次遭遇“空降”之谜
//
家发改委酝酿的降价所指向的降价药品全部是医保目录品种,其中包括16种最常用的抗生素,遴选药品价格平均降幅在60%以上,个别品种的降幅甚至将达到93%。据了解,这第17次降价将是历次药品价格调整以来,降幅最大的一

     漫画/许英剑(新京报)

    药品降价百姓没感觉

    国家发改委酝酿的降价所指向的降价药品全部是医保目录品种,其中包括16种最常用的抗生素,遴选药品价格平均降幅在60%以上,个别品种的降幅甚至将达到93%。据了解,这第17次降价将是历次药品价格调整以来,降幅最大的一次。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老百姓对于这次“药品大降价”却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期待。在北京安贞医院,一位正在排队挂号的患者告诉记者:“没什么感觉,这几年药品降价的消息多了,但看病越来越贵!”

    卫生部今年三月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显示,我国居民平均每次门诊费用在2003年达到了108.2元,比1998年增长了57.5%,而每次住院费用达到了3910.7元,上涨了76.1%,远远快于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为此,我国约有48.9%的居民选择有病不就医,29.6%应住院而不住院。治疗一次感冒用药动辄上百元,甚至上千元,让不少人看不起病。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对于药品降价,国家上有政策,企业却下有对策。

    谜底之一:药品变脸

    政府前16次大幅降低药品最高零售价,为的是压缩流通当中的虚高价格,但是在目前医院掌控市场主动权的情况下,医院不会自动放弃利润,压缩的药价必然向上游延伸,最终,降价的板子打在了生产企业的身上。药企既不能与政府讨价还价,也不敢得罪掌握自己经济命脉的医院、药店,于是,企业们就想出了给药品变脸的“高招”。

    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姜女士告诉记者,以前她常用治胃病药西米替丁,每瓶100片仅4元,用了一年多。但是去年年底,药厂改变药品包装后,改名为“泰胃美”,虽然成分无任何变化,但每盒20片售价升至42元,价格比以往增长了50倍。刘女士想买原来包装的同厂药却被厂家告知停产了。

    北京市某医院副主任医师向记者透露,现在不少药厂都在玩这样的“变脸”把戏,比如一种维生素B12类药物腺钳钴胺片,原来1瓶只卖1元多钱(100片/瓶),但换个名称和包装叫“弭可宝”就变成了每盒40元(30片/盒);又如将红霉素改名为“抗生红霉素”,将黄连素改为“盐酸小檗碱片”,将20粒装改为10粒装,改单一成分为复方产品等等,手法不一而足。治疗头痛感冒的阿司匹林,原来的价格为每10片0.3元,更名为“巴米尔”后,价格变为每10片6.3元,价格翻了20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是企业在认定降价药品无利可图时最常用的方法。

    据报道,广州市医药工业研究所是华南最大的医药研发机构,该所每年所接的业务,有一半以上是一些药企委托更改药品剂型的(如将片剂改成胶囊等)。而某医院管理专家则介绍说,2004年,国家药品批文中更改剂型、规格的高达1万多个,出现了一种“井喷”现象,一些制药企业在原材料、能源上涨的压力下,开始追求“短、平、快”的投资,频繁改变规格、剂型,出现“新药不新”的现象。而按照有关规定,每增加一个剂型、规格可以补充申请一个批准文号,而在药品招标中,如果别的企业没有这种规格、剂型,就可以变成“独家品种”,还可以申请单独议价。,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