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288058
祈盼学术领域无“假货”
http://www.100md.com 2005年7月16日 《中国医药报》 2005.07.16
     日前看到两则消息,让人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一则是美国《科学》杂志撤消8年前的作假论文。1997年发表其上的这篇论文称,发现氧化性损伤的缺陷性修复是导致这种遗传性疾病的原因,氧化性损伤是由太阳光照射引发的一种DNA损伤。今年6月上旬,其中的3位作者向《科学》杂志报告说,这篇论文的两个图形含有无效数据,因此论文的结论不成立。另一则消息是,7月6日,由我国汕头大学、香港大学部分科研人员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的论文遭到质疑。该论文称,从青海湖候鸟采集样品中分离到的H5N1禽流感病毒分析结果表明,造成青海湖疫情的病毒可能来自中国南方。7月11日,新华社记者通过采访有关人士从四个角度分析认为,其研究结论存在诸多不实之处。

    第一则消息中的学术造假已确凿无疑,第二则尚未有定论,我们在此不作深究。令人感慨的是,学术界本应是一块探求真知的净土,近些年来,“假冒伪劣”之风却也伺机刮入,让那些以造假手段获取“学术成果”的投机者飘飘然。不可否认,在当今的市场经济大潮下,学术的商业化逼迫着一些人不择手段地违规操作以追寻“学术暴发户”的身份,由于急功近利,他们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抛之脑后,失去了学者最起码的职业道德!
, http://www.100md.com
    然而,谬误不能永远披着真理的外衣,造假者终究要受到应有的惩罚!若干年前的胡黎明事件至今仍让学术界记忆犹新!曾是华东理工大学技术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的胡黎明,博士论文是以日本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为核心,再加上其他科学家的专著内容拼凑而成的。最终,华东理工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撤销了胡黎明的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的资格。

    2002年震惊全球学术界的舍恩事件又再次证明,学术造假仍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当年这位供职于贝尔实验室年仅32岁的学者曾一度是全球物理学家艳羡的对象。短短两年多内,他“放卫星”般地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频频发表重要论文,并被认为已在通往诺贝尔奖的路上狂奔。然而美国一个独立的专家小组经过长达4个月的调查,认定舍恩至少在16篇论文中造了假,从事了“确凿的、明显的”不正当行为。当然,舍恩被贝尔实验室扫地出门!

    诚然,正如一些专家所指出的,学术造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完全杜绝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再严格的论文评审程序,也无法永远对“聪明”的造假者完全“免疫”。而要消除学术造假现象,最重要的是靠科学界和学者本身的自律。科学的真谛在于追求真理,科学的精神是探索求真的理性精神,是实验取证的求实精神,是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是竞争协作的包容精神,是执著敬业的献身精神!科学研究必须本着科学精神,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容不得半点虚假!其次,防止学术造假还需要完善同行评议、合作研究等制度,加强对科研人员的道德教育。同时,强有力的惩治措施必不可少,以完善的法律手段作为保障是有效预防学术造假的做法之一。否则,学术造假风肆虐,不仅会影响到科技的发展与创新,而且还会危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影响科教兴国战略的有力实施,从而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之中!

    一时的风光替代不了一世的风光,真伪终会因为时间的推移和科学研究的进步而大白于天下!我们真诚地希望,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的学术造假之风不再蔓延!

    (天白),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