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昆虫类 > 九香虫
编号:10697746
九香虫
http://www.100md.com 2005年8月11日 中医药数据博物馆
 九香虫/黑兜虫/瓜黑蝽/屁板虫/蜣螂虫/打屁虫/屁巴虫/Aspongopus/Aspongopus chinensis Dallas/炒九香虫
炒九香虫
 九香虫/黑兜虫/瓜黑蝽/屁板虫/蜣螂虫/打屁虫/屁巴虫/Aspongopus/Aspongopus chinensis Dallas/炒九香虫
九香虫

    药材描述

    拼音: JIU XIANG CHONG

    拉丁: Aspongopus

    别名: 黑兜虫、瓜黑蝽、屁板虫、蜣螂虫、打屁虫、屁巴虫

    药用部位: 全虫

    产地: 云南、四川、贵州

    采收: 1月至次年3月前捕捉。

    加工: 置适宜容内,用酒少许将其闷死,取出阴干,或置沸水中烫死,取出,干燥。

    药性: 温

    药味: 咸

    归经: 归肝、脾、肾经

    功能: 理气止痛,温中助阳。

    主治: 用于胃寒胀痛,肝胃气痛,肾虚阳痿,腰膝酸痛o

    毒性: 无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

    禁忌: 阴虚内热者禁服。

    药材性状: 本品略呈六角状扁椭圆形,长1.6~2cm,宽约1cm。表面棕褐色或棕黑色,略有光泽。头部小,与胸部略呈三角形,复眼突出,卵圆状,单眼1对,触角1对各5节,多已脱落。背部有翅乙对,外面的1对基部较硬,内部l对为膜质,透明,胸部有足3对,多已脱落。腹部棕红色至棕黑色,每节近边缘处有突起的小点。质脆,折断后腹内有浅棕色的内含物。气特异,味微咸。

    药材来源

    植物名: 九香虫

    拉丁: Aspongopus chinensis Dallas

    科名: 蝽科

    属名: 九香虫

    形态描述: 全体椭圆形,长1.7~2.2厘米,宽1~1.2厘米,体一般紫黑色,带铜色光泽,头部、前胸背板及小盾片较黑。头小,略呈三角形;复眼突出,呈卵圆形,位于近基部两侧;单眼1对,橙黄色;喙较短,触角5节,第1节较粗,圆筒形;其余4节较细长而扁,第2节长于第3节。前胸背板前狭后阔,前缘凹过,后缘略拱出,中部横直,侧角显著;表面密布细刻点,并杂有黑皱纹,前方两侧各有1相当大的“眉形区”,色泽幽暗,仅中部具刻点。小盾片大。翅2对,前翅为半鞘翅,棕红色,翅末1/3为膜质,纵脉很密。足3对,后足最长,跗节3节。腹面密布细麝香及皱纹,后胸腹板近前缘区有2个臭孔,位于后足基前外侧,能由此放出臭气。友邻虫第9节为生殖节,其端缘弧形,中央尤为弓凸。

    生态环境: 成虫越冬,隐藏石隙间。若虫无翅,成虫有翅能飞,均能食害瓜类植物。分布安微、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药材饮片

    饮片名: 炒九香虫

    炮制方法: 取九香虫,置锅内,用文火炒至有香气时,取出,放凉。

    饮片性状: 为六角状扁椭圆形。色泽加深。具香气。质脆。

    炮制作用: 炒后作用变的缓和,并有减毒的功效,适用于体弱患者。还能够除去特异的腥臭味,起到矫味矫臭的作用。,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