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 2005年第11期
编号:10705273
痔病的诊治进展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2005年第11期
1痔的发病机制,2痔的非手术治疗,3痔的手术治疗,【参考文献】
     痔病是指临床上有症状而需要治疗的痔[1]。近年来关于痔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很多,现综述如下。

     1 痔的发病机制

    1.1 静脉曲张学说 此理论源于Galen和Hippocrates[2],他们以痔核内静脉呈不连续扩张的发现为依据提出静脉曲张学说。此后又经Mdrgagni(1749年)、Verneuil(1855年)、Duretl(1877年)、Bubrick(1980年)、Dorlands(1981年)等众多学者不断补充和完善,逐渐形成了静脉曲张这一“经典”学说。

    1.2 血管增生学说 1963年Stelzner[3,4]提出直肠海绵体的概念,认为痔是直肠海绵体增生引起的。他通过观察证实肛管黏膜下层内有动静脉吻合,象征着肛管黏膜似有勃起作用,并把黏膜下组织比作海绵体组织,称为直肠海绵体(corpus cavernosum recti)。

    1.3 肛垫下移学说 1975年Thomson[3]在他的硕士论文里首次提出肛垫下移理论,认为肛垫是肛管的正常解剖结构,位于左侧、右前侧和右后侧,由扩张的静脉丛、平滑肌(Treitz肌)、弹力纤维和结缔组织构成,主要起到闭合肛门的作用。这一理论能对此前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作出较合理的解释,如1963年Staubesand等[3,4]发现它有勃起作用,可加强和协助肛门闭合。同时Benntt等发现痔切除术后,肛门自制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1950年Gass-Adms[5]就观察到痔组织中静脉周围的结缔组织变得疏松散乱、胶元纤维破碎断裂,伴有平滑肌组织变性,在断裂的结缔组织碎片形成的腔隙中被扩张的静脉所填充。1980年Haa-Fox[6]在肛垫学说的基础上,详细观察了各年龄组的肛垫支持组织的变化。他发现胎儿和新生儿痔区的弹性纤维较多,且相互平行,排列致密;青年人痔区有同样发现,但其纤维显得疏松;30岁以后,其结缔组织开始退化;到老年时,其弹力纤维较少而疏松,且发生退变、断裂及扭曲现象。前述说明痔病是肛垫支持组织断裂,肛垫内静脉扩张致肛垫肥厚增大脱垂所致。

    1.4 血流动力学理论 正常情况下,动静脉吻合宛如一个血库,通过调节吻合管的开合使肛垫供血量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肛垫的体积大小。但是,在某些因素刺激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76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