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 2005年第11期
编号:10705275
PPH:一种治疗脱垂痔的新方法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2005年第11期
1痔的概念理解,2痔的手术演变,3PPH的概念,4PPH的优点,5PPH的并发症,6PPH手术时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参考文献】
     痔是一种困扰人类的常见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痔发生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痔的治疗在理念和方法上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 痔的概念理解

    过去认为位于齿状线上方右前、右后、左正中的3个黏膜包块为异常结构即内痔,基于上述认识在治疗方法和治疗理念上采用的是“逢痔必治”,并力求在结构上将“痔”(肛垫)彻底消除。1975年Thomson[1]根据其研究结果首次提出肛垫学说,即传统观念认为的肛垫实际上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局部静脉曲张形成的病理性静脉团,而是由特殊的动静脉交通结构的血管团,虽然外观上与静脉相似,但其血管壁内没有肌层,因此不同于静脉,该血管团具有血管海绵体样的作用,对精细控便具有重要意义。1994年Loder等[2]进一步提出内痔发生的肛垫下移学说,即其发生是由于固定肛垫的悬韧带Treitz肌和Park韧带发生损伤或断裂,导致肛垫的脱垂和下移引起。

     2 痔的手术演变

    基于上述认识,近年来,在治疗的理念上愈来愈多的学者已放弃逢痔必治的观念,改为只对有症状的内痔进行治疗,在治疗的目的上由过去的以消除痔块为目的,改为消除症状为目的。在手术方法上以过去的尽可能彻底地在解剖学上将痔切除,改为通过手术将脱垂的肛垫复位,并在手术的过程中尽可能保留肛垫的结构,以达到术后不影响或尽可能少影响精细控便能力的目的[3]。

    痔的手术治疗主要以症状明显的Ⅲ、Ⅳ度脱垂性内痔和混合痔为主,尤其是环形脱垂性内痔。常用的手术方法主要有外剥内扎术和痔环切术,其实质是将增大脱垂的内痔在解剖学上予以切除。1998年意大利学者Long等[4]根据内痔形成的新理论,报道通过直肠下端黏膜及黏膜下层组织环形切除治疗Ⅲ、Ⅳ期环形脱垂性内痔的新方法—吻合器痔切除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82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