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 2005年第8期
编号:10705156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附20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2005年第8期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之一,也是内科急症之一,我科近6年来共收治糖尿病患者130例,其中并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0例(15%),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共20例,均为住院患者,均符合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诊断标准。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16~70岁;病程6个月~15年。1型糖尿病13例(65%),2型糖尿病7例(35%),均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均有诱因,其诱发因素为感染14例,其中上呼吸道感染8例,肠道感染2例,泌尿系感染2例,胆道感染、皮肤感染各1例;治疗剂量不足2例;胰岛素治疗中断3例;精神因素1例。

    1.2 临床表现 20例患者均有口渴、多饮、多尿、消瘦等糖尿病症状,其中意识障碍3例,昏迷3例。尿糖及尿酮体均为阳性,血糖检测为16.7~29.5mmol/L,平均19.0mmol/L。血钾2.3~4.6mmol/L(其中5例<3.5mmol/L),血钠112~140mmol/L(其中5例<135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低于正常为12~17.3mmol/L,pH<7.35;血尿素氮3例高于正常范围,为8.3~15.6mmol/L。

    1.3 方法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确诊后,立即给予0.9%氯化钠溶液静脉滴注,补液量及补液速度根据患者的脱水及心功能情况决定。如无心力衰竭,开始补液速度较快,在2h内输入1~2L,一般第1个24h输液总量为4~5L,严重脱水可达6~8L。小剂量(速效)胰岛素0.1u/(h·kg)直接加入0.9%氯化钠溶液中持续静滴,1~2h检测血糖、尿糖、尿酮体、血钠、血钾等,一般血糖每小时下降3.9~6.6mmol/L。当血糖降至13.9mmol/L时改为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或5%葡萄糖溶液静滴,其中加入普通胰岛素(按每3~4g葡萄糖加1u胰岛素计算),待病情稳定、酮体消失后改用皮下注射普通胰岛素。在胰岛素静滴过程中参照血钾情况适当补钾。当HCO3-<10mmol/L时给予5%碳酸氢钠溶液100ml。若有感染者加用抗生素治疗。

    2 结果

    经积极治疗后,尿酮体消失,血电解质、血尿素氮恢复正常,血糖降至5.5~12.1mmol/L,意识障碍及昏迷患者神志均转清,2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均得到纠正,痊愈出院。

     3 讨论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临床以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为特点。本症是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所引起的以高血糖、高酮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生化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据国外统计,本病的发病率约占住院糖尿病患者的14.6%[1]。在胰岛素应用于临床之前,本症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糖尿病知识的普及和胰岛素的广泛应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病率已显著下降。本组2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均痊愈出院,虽然如此,但迄今仍为内分泌疾病中较常见的危重症之一。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多见于1型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伴应激时[2]。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可在多种应激时发生,如感染、外伤、手术、脑血管疾病、心脏疾患、精神刺激、酗酒、暴饮暴食、停用或不适当使用胰岛素、妊娠、分娩等,其中感染最常见,最常见为泌尿系统及上呼吸道感染。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治疗原则为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滴,纠正体液缺乏,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去除诱因。早期迅速适量补液可改善高渗状态,稀释血糖,减少脂肪分解,维持正常循环。本文说明第1个24h补液4~5L,以血糖13.9mmol/L为界限来确定补5%葡萄糖溶液或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是可行的,亦说明小剂量胰岛素疗效可靠,避免大剂量胰岛素所产生的低血糖、低血钾、休克、脑水肿等的弊病,在静滴胰岛素的同时,注意电解质的情况,根据检测情况适当补充,近来一般认为血钾4mmol/L属正常范围,但酸中毒时不免有失钾,故主张与胰岛素同用,初用每小时氯化钾1g,如血钾3mmol/L时则有较重失钾,初用每小时可补1.5~2g,但当尿量少而血钾升至5.5mmol/L时则应暂停补钾,观察2~6h后复查,如已正常而能口服者改为口服,3~6g/d,由于钾随糖、镁、磷等进入细胞较慢,故补钾须5~7天方能纠正钾代谢紊乱[3]。至于补碱(5%碳酸氢钠)必须在酸中毒明显时方可进行,除非pH<7.1否则不必采用碳酸氢钠溶液治疗,因其大剂量快速使用可造成组织缺氧及脑水肿。Alberti倡议,如果pH≤7.1时可给予碳酸氢钠50mmol,氯化钾13mmol,于30min内静滴完毕,如pH<7.0则碳酸氢钠可加至100mmol,氯化钾26mmol于45min内滴毕,此后隔30min再测,直至pH>7.1[3]。

    【参考文献】

    1 钱荣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北京医学,1986,(增刊):55.

    2 戴自英.实用内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655.

    3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857.

    作者单位: 102600 北京,北京市大兴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编辑:邹 晔), http://www.100md.com(赵培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