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5年第2期
编号:10707470
痿证的中医治疗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5年第2期
1中医对痿证的认识,2辨证施治,3预防和护理
     1 中医对痿证的认识

    痿证首见于《内经》。《素问·痿论》提出本病主要病理为“肺热叶焦”。《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说明湿热是痿证发病的又一原因。汉·张仲景《伤寒论》“伤寒吐下后又复发汗,阴阳气血俱虚,不能濡养,筋脉驰久而成痿”。《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症并治第一》“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分别论述误治及恣食咸味,均能致痿。隋·巢元方明确从外感内伤两方面分析病因,《诸病源候论》:“手足不随者,由体虚腠理开,风伤于脾胃之经络也……脾主一身之肌肉……脾气弱,即肌肉虚,受风邪所侵,故不能为胃通行水谷之气,致四肢肌肉无所禀受”。宋《三因极—病证方论》:“痿证属内脏气血不足之所为也”的病机特点,承《内经·诸痿》之绪余。金·张子和十分强调火热在发病上的重要性,提出“痿病无寒”的论点。《儒门事亲》对《素问》内热熏蒸肺热成痿的病机作进一步探讨,认为:“痿之为状……由肾水不能胜心火,心火上烁肺金,肺金受火制,六叶皆焦,皮毛虚弱急而薄者,则生痿”。元·朱丹溪则扩充了张子和之说,提出:“泻南方,补北方”的治痿原则。而在具体辨证施治方面又分为湿热、湿痰、气虚、瘀血之别,为后世开示源头。元·李东垣又在《景岳全书》中补充了痿证阴虚火旺之证。明清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有较大的进展。明·李中梓《医宗必读》分别对五脏之热所致痿证及挟湿热、湿痰、食积、死血、气虚、血虚、气血俱虚、实而有积和肝肾两虚分别提出主治方法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49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