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 2005年第10期
编号:10708964
耳穴压豆法治疗运动性月经失调25例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5年第10期
     临床上,运动性月经失调是女运动员的一种多发疾病,目前对于其治疗,除激素替代等保守性对症治疗外,尚无其他特效疗法。近年,笔者采用耳穴压豆法对25例本病患者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5例均为女性运动员,年龄最大24岁,最小15岁,平均17.5岁;病程6个月~2年不等;所有病例均为竞技运动员,长期参加大强度、高负荷运动训练,并经妇科结合症状、体征及各项化验检查确诊为月经失调。

    1.2 治疗穴位与方法

    1.2.1 选穴 主穴取内生殖器、内分泌、缘中,配穴选取肝、脾、肾、交感穴。

    1.2.2 治疗方法 先用探棒探压穴区,探出敏感穴位后,用75%酒精局部消毒,然后将王不留行籽粘贴于0.6cm×0.6cm大小胶布中心,轻轻按压于所取耳穴上。用手按压,以局部有较强酸、胀、热、痛感为度。每次用一侧耳廓,每日按压3~5次,每次每穴20~30s,每3天重新贴压,两耳交替,15天为一疗程。耳穴压豆期间所有患者均不并用其他任何疗法和药物。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症状全部消失,并持续1年以上未复发者为痊愈;症状部分改善但月经仍不规律或痛经等症状仍存在者为好转;症状无明显改善者为无效。

    2.2 治疗结果 25例病例,痊愈20例,好转5例,总有效率100%。通过临床疗效观察,本法治疗对月经失调中的痛经、闭经、月经过多过少等各证疗程、疗效无明显差异。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20岁,田径运动员,月经不规律1年,偶有痛经,月经量较少、色淡,运动后乏力明显,运动成绩下降。曾服乌鸡白凤丸及中药汤剂等,症状无明显改善。就诊时除上症外,查见舌质淡,上有些许瘀点,脉弦细涩,辨证属气滞血瘀兼肝血虚证,给予本法治疗2个疗程后痊愈。

     4 讨论

    运动性月经失调(athletic menstrual cycle irregulation)是指女运动员参加激烈的训练、比赛而出现的月经初潮推后、痛经、月经周期过长或过短,甚至闭经等现象。随着现代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训练水平和比赛激烈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一些训练方式和不恰当药物的介入,导致本病发生率逐渐上升,是运动创伤临床治疗中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对女运动员的自身健康及竞技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构成极大危害。对于本病发生机制,文献报道多认为是由于运动强度、运动量、心理应激、过度训练等运动因素或营养状况、体质及合成类固醇滥用等引起的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轴(hypothalamus-pituitary-ovarian-uterus,简称HPOU轴)正常生理调节功能紊乱所致 [1,2] 。本病中医辨证属“月经不调”、“痛经”、“月经过少”、“闭经”等范畴。《内经》中云“肝者,罢极之本”、“肝主筋”、“脾主肌肉、四肢”、“肾主骨生髓”且“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肝主藏血”,从中可以看出由肌腱、肌肉、骨骼等组成的人体运动系统和由血液参与的人体运动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在过度运动(如大强度运动训练、比赛等)情况下,势必会影响肝、脾、肾三脏的功能,从而引起三脏虚损并出现相应气血运行紊乱或虚损症状,表现为气血两虚、肝肾阴虚、气滞血瘀、寒邪客血等证型 [3] ,治疗原则总属补益气血、滋补肝肾或行气、活血、祛寒等。但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可见,本病多不表现为单一证型,而是几种证型相兼夹,故应用耳穴压豆疗法,可以充分发挥其对全身的调节作用,兼顾各种因素。本法治疗主穴取内生殖器、内分泌、缘中三穴以调经活血、调节性腺轴分泌功能,而且缘中更能益智安神、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缓解运动员的心理压力、减少心理应激影响。此外,配合配穴肝、脾、肾、交感等,针对三脏失调状况,直接发挥双向调节作用,而使机体尽快恢复“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促使月经恢复正常。应用本法治疗,不但可以直接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而且还可通过对全身相关脏器的反射性调节功能,起到预防及保健作用,且操作简便、作用持久、费用低廉。

     参考文献

    1 王人卫,陆爱云.运动性月经失调与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性腺轴之关系.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4(1):28-33.

    2 吴亚娟,马光华.运动性月经失调的原因、种类、预防及药物治疗.浙江体育科学,1994,16(2):51-52.

    3 蓝肇熙.运动性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292-299.

    (编辑骄 阳)

    作者单位:256603山东滨州医学院, 百拇医药(刘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