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业版 > 财经.知本
编号:11286884
如此氛围 张江独有
http://www.100md.com 2005年8月16日 《中国医药报》 2005.08.16
     “几年之后,药谷将真正成为医药产业的创新源头。”越来越多的业内专家对张江药谷的未来发展表现出巨大信心。而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4年全年,上海医药工业实现营业收入突破200亿元,全年实际营业收入202.14亿元,同比增长4.61%;全年实现利润20.80亿元,同比增长51.16%”的最新最新数据,无疑让这种信心更具有令人信服的震撼力。

    张江药谷近10年的发展历程,可谓“奇迹”接连不断。此次罗门哈斯全球第二大综合性研发中心落户浦东,不过是跨国公司药谷“登陆潮”的一个片段。事实上,自1996年张江国家生物医药基地建立以来,罗氏、GE、葛兰素史克、杜邦、霍尼韦尔、强生等世界著名生物医药企业相继在此设立了药品和医疗器械研发机构。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国家药物筛选中心、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发中心、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中心等高端机构,以及众多国内知名药企更集聚于此,一时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张江药谷迅速成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希望所在。现在,大批制药企业的“猎头”早已聚集在此,侦察到新药“出苗”信息后,就抢先谈合作。中科院药物所刚发现一个化合物可能对治疗骨质疏松有效,便有一家民营医药公司前来“下单”了:每年无偿投入30万元,用于该化合物的新药研发,一投就是3年,惟一所求就是拥有化合物的优先开发权。从前对新药证书到手前的研发,极少有医药企业愿意出资合作,如今随着新药开发竞争时间前移,一些尚在实验室阶段的新药也开始“谈婚论嫁”。同时自今年起,张江药谷享受药监部门的快速审批权。在这个平台上,产学研结合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效率实现。
, 百拇医药
    与国内医药企业的整体状况相比,我们发现,张江发展模式有太多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些不同背后,智力场的建设和能效,成为关键性因素。从研发机构群聚,到新药苗头竞发,再到产业能级提升,张江药谷已形成新药创制“智力生态链”。其中智力资源的开发,贯穿从立项到创利的始终。长期以来,中国医药产业一方面苦求“跨越式”突破,另一方面却又难以摆脱低水平重复状况。技术薄弱与投入不足的矛盾是问题的主要症结之一,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做法各不相同。相当多的企业采取先积累再升级的模式,上手虽快,但时常落入“低点准入,恶性竞争,利润摊薄”的怪圈。将投入视为升级的惟一必要条件,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误区。张江经验的重要意义恰恰在于,“以研养研”不仅完全可行,而且科学有效。调查显示,张江园区已开发土地每平方公里吸纳投资资本超过8亿美元,其中每平方公里土地吸纳外资超过6.8亿美元,其单位开发面积的资本密集程度在国内同级别开发区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张江园区全员劳动生产率超过55.7万元人民币,折合美元近6.9万。研发中心和高科技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成为“吸附投资和配套企业的巨大能量源”。

    当然,“以研养研”思路正确,但在操作时同样难度不小。“吸引了两院院士20多名,博士2000多名,硕士7000多名,全国53个高新区中‘海归’总数1.7万名,张江就有4000多名,占了四分之一。”如此作为,仅靠思路和魄力远远不够,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人才重要,适于人才生存的氛围更重要。在“看得见的手”屡屡成为决定性要素之后,“张江模式”的影响力便已超出市场范畴。

    (戴自贤),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