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10710737
炎性肠病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2005年8月18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5年第31期
炎性肠病研究进展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教授,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胃肠病学分会常委,四川省医学会理事,四川省内科学会主任委员,四川省消化专委会主任委员。

    炎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与克罗恩病(CD),为原因不明的肠道炎症疾病,可能与环境、遗传和免疫反应异常有关,以局部免疫反应异常为主要发病机制。

    在过去20年里,我国IBD患者大幅度增加,尤以近5年为甚,使之成为我国主要肠道疾病之一。

    对全国IBD住院病例进行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显示,IBD患者住院率和内镜检出率均明显增加;粗略估计,UC与CD患病率分别为11.6/10万与1.4/10万。发病高峰年龄较国外晚10年,病程分别为4.5年和7.8年,男性患者居多,并发症较少,外科手术率低,鉴别诊断为一大难题。UC与CD的误诊率分别为22.9%和56.7%,主要是感染性肠病和肠结核。

    治疗上以水杨酸类和皮质激素类药物为主,免疫抑制剂应用极少,新型生物制剂尚未使用,中药及局部灌肠药的使用较为普遍,患者生活质量受损较多见。

    2000年全国IBD学术研讨会通过了关于IBD诊治规范的建议,该建议融入了美国和英国IBD诊治指南的精髓,对过去国内诊断标准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同时首次加入了治疗的规范建议,为科学性和实用性较强的规范。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十分需要有一个诊治规范,这不仅是现代疾病临床治疗的需要,也是资料积累,信息处理和深入开展科研工作的需要。

    我国IBD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紧跟国际研究潮流,重视基础与临床研究相结合,重视中西医结合,重视不同研究对象、不同方法和结合临床的研究,特别是针对发病机制与临床治疗紧密结合的研究,这将大大提高研究水平,从而造福于IBD患者。,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