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胰腺疾病 > 胰腺炎 > 急性胰腺炎
编号:10797252
急性胰腺炎中医药研究治疗进展
http://www.100md.com 2005年8月21日 杏仁真道子
     急性胰腺炎(AP)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起病急,病情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在中医学中属于“胃脘痛”、“脾心痛”等范畴。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AP上取得了很大发展,疗效显著,现将近10年来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概述如下。

    1 病因病机研究

    袁甲平〔1〕认为本病多由于外邪侵袭、暴饮暴食和情志不舒等因素而致病,虽病因不同,然病机均为病邪积滞。覃士明〔2〕认为本病多由于饮食不节、恣食肥腻醇酒而损伤脾胃,积滞于中,酿湿化热,邪热食滞互结,致脾胃实热和情志不遂,暴怒伤肝,肝气横逆犯胃克脾,致脾胃升降失常,或蛔虫上扰,湿热蕴结,使肝胆失疏而发病。根据病程进展及病变程度,临床可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病机为气滞夹积,湿热蕴结肝胆,脾胃实热,腑气不通;恢复期为脾胃失健。胡蔓青〔3〕认为本病的病理关键在于瘀。刘绍武〔4〕认为本病的病机在于少阳、阳明合病,导致湿热蕴结于中焦,郁、结、热、瘀、厥是本病的关键环节。

, 百拇医药     2 治疗

    2.1 基本方加减治疗:华素彩等〔5〕治以疏肝理气、清热解毒、通里攻下、清除湿热的立效止痛汤(生白芍30g,蒲公英30g,玄胡索15g,柴胡10g,枳壳10g,生大黄10g)治疗。肝郁气滞型加黄芩、川楝子,脾胃实热型加元明粉,蛔虫上扰型加乌梅、花槟榔。煎服法:诸药用冷水浸半小时,煎2次,各煎30分钟,生大黄则另用温开水浸半小时以上,药汁可顿服或分2次服,服药前20分钟,用阿托品0.5mg、一支黄花注射液4ml分别对两侧足三里穴封。结果:治疗70例,显效(症状和体征消失,血、尿淀粉酶及白细胞计数正常)50例,占71.4%;好转(症状和体征减轻,血、尿淀粉酶及白细胞计数明显下降)15例,占21.4%;无效(症状和体征均未明显改善)5例,占7.1%。总有效率达92.9%,疗程最短5日,最长21日。胡蔓青〔3〕认为本病治疗关键在于化瘀要早,故用膈下逐瘀汤合大承气汤化裁治疗:丹皮10g,赤芍10g,失笑散8g,红花10g,延胡索12g,枳实12g,虎杖30g,生大黄(后下)5g,芒硝粉(另冲)3g。加减:热盛加栀子、败酱草;伴黄疸者加茵陈;腹胀剧加川楝子、木香;呕吐剧加黄连、竹茹;伴结石者加金钱草、郁金;有虫积者加槟榔、乌梅、苦楝根皮;发热者加生地;并配合禁食,抑制胰腺分泌及输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结果:治疗80例,显效57例,3日内完全止痛率71.3%,总有效率98.8%。王常勇等〔6〕采用通腑泄实、疏肝解郁为主,清热解毒、化气行瘀为佐的专方专药治疗:当归50~100g,柴胡15g,白芍20g,木香10g(后下),枳实15g,黄芩15g,黄连5g,元胡15g,丹参20g,生黄芪20g,炙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10日为1个疗程。随证加减:呕吐甚加竹茹10g,半夏10g;便秘者加大黄20g(后下),芒硝10g(冲服);腹痛剧重用白芍50g,加川楝子15g;热毒盛加生石膏50g,金银花15g,连翘15g;湿热黄疸加茵陈50g,泽泻20g;蛔厥加乌梅5g,槟榔15g。另用复方丹参注射液、盐酸山莨菪碱、能量合剂配合治疗。结果:治疗50例,治愈47例(94%),显效2例(4%),好转1例(2%),总有效率100%。黄利言等〔7〕用通腑泄热、活血化瘀的小承气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治疗:生大黄20g,枳实15g,川朴15g,黄芩15g,黄连10g,栀 子12g,银花15g,蒲公英30g,赤芍15g,丹皮15g,桃仁10g,水煎从胃管注入后夹管1小时,证重者每日2剂。腹胀较甚,服上方效果欠佳者,配合复方大承气汤(生大黄20g,芒硝12g,川朴15g,桃仁10g),水煎从胃管注入后夹管1小时,证重者每日2剂。腹胀较甚,服上方效果欠佳者,配合复方大承气汤(生大黄20g,芒硝12g,川朴15g,枳实15g,桃仁12g,莱菔子30g)水煎保留灌肠,每日1~2次;并配合西医胃肠减压,输液,补充热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抗感染及止痛。结果:治疗50例,治愈47例(占94%),显效2例(占4%),好转1例(占2%),总有效率100%。
, 百拇医药
    2.2 辨证论治治疗:覃士明〔2〕采用分治疗期辨证论治治疗78例,急性期分3型,气滞夹积型:大柴胡汤加减:柴胡、枳实、黄芩、延胡索、半夏各12g,大黄9g(后下),白芍、蒲黄各15g,甘草6g;脾胃湿热型:方用大承气汤加味:大黄15~30g(后下),芒硝9g(冲),黄芩、枳实、厚朴、柴胡、白芍、延胡索、丹皮、桃仁各12g,败酱草30g,木香、甘草各6g;肝胆湿热型:方用胰胆合剂加减:茵陈30~60g,大黄12~15g(后下),龙胆草、栀子、枳实、半夏、柴胡、黄芩、竹茹、白芍各12g,木香6g(后下),甘草6g。若蛔虫上扰加乌梅12g,槟榔、使君子各12g,并辅助抗感染、禁食、补液、补充电解质等对症治疗。慢性缓解期分3型治疗:①热去湿留,湿困脾胃,方用平胃散加减;②脾胃虚弱,方用六君子汤加减;③热灼津伤,胃阴不足,方用养胃汤加减。治疗37例,治愈36例,好转1例,治愈率为97.5%,总有效率为100.0%。袁甲平〔1〕临证分4型:表寒里实型,方用大柴胡汤加减:柴胡12g,法夏、黄芩、赤芍、枳实、延胡索、广木香、生大黄各10g,蒲公英、川楝子各15g。饮食积滞型,拟保和丸加减:神曲、茯苓、山楂各15g,法夏、枳实、生大黄、藿香、连翘、延胡索各15g。湿热型,用葛根芩连汤加味:葛根15g,黄芩10g,黄连7g,苍术、厚朴、泽泻各10g,猪苓、茯苓各15g,甘草3g。气滞型,拟四逆散加味:柴胡15g,白芍20g,枳实、生大黄、厚朴各10g,蒲公英、川楝子各15g,甘草3g。结果:治疗30例,治愈26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2.2%。
, 百拇医药
    此外,亦有报道用专药治疗,如李爱忠等〔8〕用自制茵栀黄注射液(茵陈、栀子、黄芩、大黄)50~100ml加入5%葡萄糖生理盐水或生理盐水或10%葡萄糖或林格氏液500ml内静滴,每日2次。结果:治疗79例,痊愈46例,占58.23%,好转31例,占39.24%,无效2例,占2.53%,总有效率97.47%。何东初等〔9〕用番泻叶加山莨菪碱治疗,郑葆强〔10〕用以鬼针草为主的方剂治疗水肿性AP,均取得良好效果。

    3 实验研究

    经过广大医疗工作者的临床实验反复研究,现已发现证明了一些中药治疗AP的作用机制。

    3.1 改善胰腺血循环:胰腺组织对血液供应极为敏感,胰腺血循环障碍可加重AP症状,并促进急性水肿性向坏死性发展,而AP早期,胰腺的血流量下降,近年研究发现中药大黄〔11〕,丹参〔12〕,栀子〔13〕,人参〔14〕等能明显改善胰腺血流状况。
, 百拇医药
    3.2 抑制细胞感染及抗内毒素:近年研究发现大黄能通过促进肠蠕动来抑制肠道细菌易位,从而抑制细菌感染〔15〕。且对内毒素发热及肠道内毒素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显著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从而减轻AP并发感染的症状〔11〕。

    3.3 抑制胰酶:胰酶在AP中具有重要作用,除自身毒性外,尚可激活其他酶类,大黄11个活性单体中的8个单体对胰蛋白酶等多种胰酶具有明显抑制作用〔11〕;梅国强等〔16〕通过自治通腑解毒化瘀汤对小白鼠AP的治疗作用的研究中发现通腑解毒化瘀汤(柴胡、黄芩、赤白芍、法夏、枳实、大黄)加凉血化瘀解毒药能抑制从胰腺溢出的多种消化酶活性,尤其是渗入腹膜被吸收入血的胰酶,从而减轻了这些消化酶对胰腺本身及其他腹腔脏器的损害。

    3.4 消除氧自由基:氧自由基是活性极强的氧化剂,能被体内的清除剂,如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酶等清除。朱宁等〔17〕对丹参的研究中发现丹参能抑制AP早期Ca2+的细胞内流,限制了糜蛋白酶活性,从而减少了黄嘌呤脱氢酶转为黄嘌呤氧化酶,进而减少了氧自由基的产生,减轻了AP的病变程度;且丹参能提高血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酶的活性,丹参可能还是一种直接的氧自由基的清除剂。
, http://www.100md.com
    3.5 保护胰腺细胞,提高胰腺炎时胰腺的抗病能力:贾玉杰等〔13,18〕通过栀子对大鼠出血坏死性AP的研究中发现:①栀子可明显改善胰、脾、胃、小肠血流状况;②可使胰腺细胞线粒体的有氧代谢保持或恢复正常;③能使胰腺溶酶体的酸性磷酸酶(ACP)释放大为减少,膜的流动性接近正常;④能使胰腺细胞内细胞色素P450,含量明显增加,从而使细胞的合成、灭活和生物转化功能加强,从而增强胰腺炎时胰腺的抗病能力;⑤对胰腺亚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等有多种良好效应。

    3.6 给药方式的研究:王宇等〔19〕通过中药腹腔灌注治疗大鼠AP的实验研究证实,腹腔给药不仅利于清除腹腔内有毒物质、减少毒素吸收,并经腹膜的广泛吸收,使血内迅速达到药物有效浓度,而且因胰腺组织浸泡在高浓度中药中,通过直接渗透作用,充分发挥药物的活血化瘀、解毒抗炎作用,且能克服中药口服引起的恶心呕吐症状。

    4 存在问题与前景展望

    4.1 治疗方面:目前对于AP的病因认识较为一致,但临床病理侧重点及具体分型仍存在较大分歧,故进一步确定统一分型施治的标准,以提高中医药治疗AP的疗效,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4.2 实验研究方面中药能有效防治AP是肯定的,但其作用机制是多方面的。目前多侧重于胰腺微循环障碍及消除内毒素方面的研究,对于是否能通过调节激素分泌,如调节胆囊收缩素、胃泌素、胰泌素、胰高血糖素等及通过抑制炎性介质来控制AP恶化及减轻AP症状,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到目前为止,对于中药抑制和中和胰酶的机制尚不明确,需进一步强化此方面的研究。,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