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华名医 > 名老中医之路
编号:10710508
徐荣斋:以"治学三境界"的精神
http://www.100md.com 2005年8月25日
     【作者简介】徐荣斋(1911~),浙江绍兴人。医学得自l师传,常问业于曹炳章先生。毕生精研《内经》等经典著作,颇有心得.一九五五年重订俞根初《通俗伤寒论》,杭州新医书局出版,上海卫生出版社重印。近年著有《内经精要》、《妇科知要降等。

    清人王国维《人间词话》里,说到治学要经过三个境界,我极有同感。他说的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雕碧树,独立高楼,望尽天涯路"(意思是说做学问要目中无半点尘,胸中无半点尘,静志澄虑地勤读苦攻,搜集资料),第二个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说为了探求学问,苦思力索,不

    297

    怕人消瘦,只要能够理明心得);第三个境界是:"众里寻他干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这是说通过不断地辛勤探索,一旦有所发现,解决了『nJ题后的喜悦心情)。这种对治学境界的形象描写,蛳具感染力。我这里就文论医,回顾一下我学习《内经》的过程。

    第一境界

    我祖父是个儒而医者,但死得很早,我不见面,当然非祖传,父亲也早死,那时我只九岁,也不是父传。我只读到祖父遗留下来的半拒木刻_奉和手抄率医书。从业老师是撰《存存斋医话稿》作者赵晴初老先生的弟子杨哲安先生,他有学问,有临床经验,我跟了三年,边读书,边侍诊(相当于现在的见习和实习),打下了一些医学基础。不过对《内经》的知识是很贫乏舶,所读只两本李士材的《内经知要》、六本薛生白的《医经原旨》,加上"一知半解九不懂"的《王注内经素问》。实际呢?还得用雷公对黄帝的话来自我解嘲:"诵而未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蔚未能明,明而束能彰……"真惭愧!

    满师周家,肺病缠身,在两年养病期中,先后购读张介宾的《类经》,马张合注的《素问R、《灵枢》。

    一方面,把《素问>)论述精、气、神等篇的经文和注文反复诵习,感到古文气氛浓郁,养生义理跃然纸上,遂作为病中修养;另一方面,却找到学习《内经》的途径,由浅入深,由此例彼,从而引起探索的兴趣。同时也开拓了诵习秦汉医文的眼界。

    一九三五至一九四九年的十五年中,恒以半天门诊,半天读书为自课,读书以温习《内经》为主,泛览明清方书为辅。前者作为治学,后者便于应世}治学侧重《素问》,《灵枢》次之。主要原因有二-第一,《素问》注疏多,便于对勘,易于读懂,g灵枢》仅马,张两注;第二,《素问》论阴阳四时、脏腑、经络、诊法、病因病机、治则等,言之有物,可以仰观,可以俯察(其中五运六气部分未理解),《灵枢》的腧穴、针刺,由于不懂而至今仍未认真学习。

    读《内经》从选文到原篇,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过程。选文从《知要》之约,到《类经》之晦,虽不能全部理明心得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557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