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华名医 > 古代名人 > 叶天士
编号:10712970
叶天士的络病理论与通络法
http://www.100md.com 2005年9月1日 德明中医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多处提及:“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病久痛久则入血络”。此即为著名的“久病入络”及“久痛入络”理论。经后世医家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证实这一观点言之有据,且具有普遍意义,即许多疾病在病变过程中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血瘀络阻的现象,而且病程愈长愈明显。因此,络病理论与通络法对于慢性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叶氏所述及的“经”与“络”,实际上就是“经脉”与“络脉”的简称。经脉为直行干线,络脉则为横行支线,二者作为气血运行的通路,可联系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从而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由“经”与“络”的分布与走行特点可以看出,络之所在显然更为深隐。因此,叶氏所言之“络病”,多指一些气血沉困、隐伏幽深的沉疴痼疾,如中风偏瘫、痹证等。有学者认为,络脉兼具有周围血管中的毛细血管与周围神经中的末梢神经的功能,因而络病主要是指毛细血管病变,其次为末梢神经病变。络病的实质为络阻,即络脉的血行不畅,属于“瘀”的范畴当无异议,但它与一般意义上的“瘀”又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络阻更为深伏,病变也更为复杂。尽管对血瘀与络阻不能简单地比较轻重,但从临床实践来看,络阻的治疗更为棘手。这显然与“络”之所在及络阻形成的过程密切相关。此外,“络阻”还可理解为一个阶段或过程,病变由“经”到“络”,反映的是一个由气至血、由浅入深的过程。
, 百拇医药
    久病、久痛何以入络?疾病淹缠难愈,往往因于正气不足,此即所谓“久病多虚”。而无论虚在气、血、阴、阳,均可导致络阻。因为气虚推运无力,血虚失于充盈,阳虚乏于温煦,阴虚脉道涩滞,这些低下与匮乏的状态均能成为络阻的基础。因此可以认为,络阻是一种虚实夹杂、本虚标实证。

    在有关的资料中,关于络阻的临床表现往往与血瘀并为一谈。因此,有关络阻的诊断目前尚无专门的判定标准,而是把诸如痛有定处、体有结块、舌质暗或紫暗、舌边有紫点或紫斑、脉涩等有关血瘀的诊断标准,加上病程日久作为判断依据。从理论上讲,如此显然有不妥之处,但若着眼于临床,似乎又无大碍。因为在不少情况下,活瘀与通络具有同等或相当的作用。笔者认为,络病理论在临床上的意义不仅仅是要弄清活瘀与通络的区别,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一个思路,即对于久病或久痛,应该想到络阻存在的可能;对于应用活血化瘀而获效不佳者,也应该想到去尝试运用通络法。

    关于通络的方法,叶氏提到的有辛温通络、辛香通络、辛润通络及辛咸通络等,而较为常用的是辛润通络和辛咸通络。所以用辛者,叶氏认为“辛散横行入络”,且多能行气、散结、止痛。辛润通络常用当归尾、桃仁、红花、丹皮、赤芍、泽兰、新绛、降香、元胡、青葱管等。辛咸通络多选用虫类药,所以然者,叶氏认为“飞者升,走者降,灵运迅速”,功专“追拔沉混气血之邪”,“搜剔络中混处之邪”。具体用药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剔瘀软坚,如水蛭、庶虫、虻虫、鼠妇、蛴螬、五灵脂、鳖甲、牡蛎等,多用于积聚,疟母等;一类为搜风止痛,如地龙、全蝎、蜈蚣、穿山甲、露蜂房等,多用于头面四肢及内脏的痹证、痛证等。
, 百拇医药
    再看一下微 循 环有没有一些道理。同样的病因,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症状,甚至不同的病,和毒入络脉有没有一些关系,和微循环障碍有没有一些关系。

    微 循 环

    微动脉、毛细血管网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微循环的结构有简有繁,典型的微循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组成。这些血管的口径都很小,最粗的也在500微米以下,只能在显微镜下看到。微循环结构中的毛细血管广泛分布于组织细胞周围形成网络。它的口径细、长度短、数量多因而总的横断面积大,全身毛细血管总横断面积约为2800平方厘米,约为主动脉横断面积(4平方厘米)的700倍,故其血流缓慢。它还具有管壁薄、通透性大等特点,是循环系统中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部位。微循环有调节组织血流量,供给细胞营养,排除代谢产物等功能,对保障每个细胞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起重要作用。

, 百拇医药     近20余年,中国广泛开展了人体活体微循环的观察研究,将活体微循环观察作为一种无创伤性检查技术,应用于疾病的辅助诊断、病情监测和治疗效果的判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80年代初中国医学科学家修瑞娟发现并总结了微血管自律运动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微循环对器官组织海涛式灌注的新论点,为临床治疗组织缺血性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如晚期糖尿病合并的肢端坏死症,过去往往只能截肢以保住生命,如今根据上述理论,采用中西医药结合进行综合治疗,激活微血管的自律运动,治疗效果就大有改观了。又如治疗休克、心肌缺血、脑缺血等疾病,改善微血管和自律运动,也有助于取得更理想的治疗效果。由于研究技术和检查手段的更新,微循环在微观领域的秘密逐渐被揭示。微循环的研究对进一步探索某些疾病的发病规律提供了新的研究前景。

    微循环-生命的源泉

    血液是流动的、循环的,而血液循环最根本的功能是进行血液和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这一机能就是在微循环实现的。人体的血液由心脏泵出后,经逐渐分级的动脉至微动脉,再进入毛细血管,然后由微静脉及各级静脉回流到心脏。这种在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称为微循环。在医学上,微循环还包括淋巴液和组织液的微循环,但通常所说的微循环是指血液微循环。微血管只有一层内皮细胞,管壁极薄,约为一张普通纸的1/100, 血液中的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血管渗出、渗入,这就是说血液中的氧气、能量、营养物质是通过微血管向细胞供给,同时细胞新陈代谢后的有害物质如肌酸、乳酸和二氧化碳等又通过微血管带到静脉系统,经肾、肺等脏器排泄出。即微循环是血液和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人体组织细胞周转遍布微血管,每个人全身有10-40亿条微血管,总长度近10万Km,其表面积达6300m2,可以充分保证全身每个细胞能及时获得养料,清除废物。如果微循环功能发生障碍,组织细胞 得不到充足的氧和营养,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清除,就会导致脏器功能减退、人体衰老和疾病的产生。所以说良好的微循环是生命活动的源泉。,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