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信息
编号:10712862
教科书中“表为阳,里为阴”违背了自然
http://www.100md.com 2005年9月1日 德明中医
     人类的经验是:昨天的发现,被今天所证实;今天的证实又可能被明天所淘汰,乃人类在不断进步的一种趋势。我们祖先的付出,为我们今天创造了条件,但必定那是昨天。按现在科学对天地阴阳的认识是:天为阴;地为阳。因地之蒸汽与天之降雨,两者即是对立,又是统一的,即蒸汽为阳,和自然阳在下必向上升相吻合;雨为阴,又符合自然阴在上必向下降,阳升阴降乃自然的天地(阴阳)相交,表明天为阴,地为阳和大自然是完全一致的。我按这个自然规律在90年代断定里为阳,表为阴,人体之动脉深而在内,静脉浅而在外,断言动脉为阳,静脉为阴,在98年版的生理教材以被证实:动脉血比静脉血热。在《阴阳学说与DNA、细胞》我又断定:细胞比组织间要热,哪怕0.000几度也是要高的,只是等待证实一下的事了,其理由是,因细胞与组织间相比,细胞在内,组织间在外。如果对此同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可以继续争论。

    也有人给我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整个天体各星球之间的作用,是否也按阴阳的规律,他认为肯定是这样”。对此我认为:阴阳包括万物,按目前的认识来看,只能包括地球生存的万物。把整个天体皆用阴阳来概括还为时过早,甚至今天还没完全弄清的事,用什么证据来证明明天呢?
, 百拇医药
    以上我把传统的天为阳,地为阴彻底推翻了。那么,传统医学基础理论“表为阳,里为阴”也必须要纠正。表为阳里为阴从何而来呢?《易经》曰:“以万物论,男外而动,女内而静”,很可能受此影响《内经》演化为:“阴在内,阳之守;阳在外,阴之使”。阳之守的“守”字即“守卫”是说阳气固守在外之意,故外表为阳。那么,表为阳,表和里相对,所以里就为阴了。因有古典为据,所以到如今仍没有人提出质疑。其实,表为阳能固守,自然中阳的性能主升散,何有散能守乎?如果表为阳,里为阴,阳已经就在外了还向哪儿散呢?阴已经在内了,还向哪儿降(聚)呢?阴阳还怎么相交呢?对此也有很多的解释,但我认为:不论怎么解释也不可能把自然的阳升变为阳降,当然,我也没见过这种合理的解释,事实上也不可能有合理的解释,因这个说法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如果把自然的阳升变为阳降,那就是天下之奇闻了。

    按我新观点,心在上为水,肾在下为火,传统医学基础理论讲“心主血;血为阴”,是符合心为水的。按心的位置在上在外,传统理论有“心肺在上为表”,这正好符合自然的在上在外之阴下降或向内聚,表明心不论是位置还是性质皆和自然中的水一致。肾为火是否也和自然相符呢?传统理论有“肾藏真水真火”,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自然中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如果肾占真水真火两行,那么,心就无行可配了。至于肾藏真火的理论是不可否认的,以位置而言,肾在下,符合自然中阳(火)在下必向上升的规律。以功能而言,现代研究表明,肾分泌的肾上腺素注射人体后可出现心跳加快,面红耳赤,肾主骨,现代已经彻底弄清了,肝及骨骼肌是主要产热的组织等,这一系列属于中医理论火的范畴,请参我写的《心肾水火何能相交》。我们再从人的整体看看表里何为阴阳,古人对阴阳的划分是以热为阳,寒为阴为标准的。人的体温直肠的温度是36.9~37.9度,体内深处还会更高一些,口腔温度是36.7~37.7度,腋窝温度是36.0~37.4度。很明显,体内温度高于外表,注意!以上古人天地之阴阳与实际不符!而人体按古人之言,表为阳,里为阴又不吻合!如果按自然规律而言十分简单,即内为阳,表为阴,而正是靠内热外寒的温度差别,所以内在的热能不断向外散发。而外表(汗孔)是门户,即是保存内在能量不随便丢失,又是防止外邪侵入的一道防线。这两种功能皆体现在自然中阴则寒,寒则自然封闭。证实了“人是宇宙小天地”,表寒为阴,里热为阳和天在外为阴(高寒),地在内为阳(下热)的自然规律是完全一致的。
, 百拇医药
    然而,聂文涛仁兄认为:“古人区别阴阳的第一标准不是寒热,寒热‘不过是描述阴阳运动状态的概念”。请问仁兄,古人区别阴阳的第一标准“不是寒热”,是古人所说,还是您自己的看法?如果古人论证阴阳有“第一标准,或不是以寒热为标准”,请拿出证据!如果古人没有此说法,您怎能随意改动古人的原意呢?即使按您所说:阴阳的第一标准不是寒热,也不可能阴热,阳寒吧?您(医学同人们)到底能不能回答这个真实的:人体内为阴为什么热,体表为阳为何寒?

    让我们再看看肺与肾的关系,传统医学把肾为里,肺为表,按我新观点肾为火,然而,肾分泌的肾上腺素能使血管扩张,“扩张”即阳的表现故符合自然肾在里为阳。而血管扩张说明肾阳已经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象地属阳在正常向天空升发蒸汽,至于能不能凝成云再降雨就是天空(阴)的事了。肺为阴,古人有“肺主金;金性凉”。现代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II是肾素经肝转变为血管紧张素I,再经肺经转换酶作用脱去两个氨基,形成血管紧张素II(很强的缩血管功能)。其过程是:肾素14肽氨基酸,经肝脏演变为10肽血管紧张素I ,其中第9肽组氨酸有很强的舒张血管作用,用中医的话说即组氨酸性质属阳。10肽氨基酸到肺脏时脱掉的正是第9肽属于阳的一肽和第10肽,因此,失去了阳的活性,变成了纯阴(缩血管物质),和《易经》的“气终而象变”不谋而合。从以上看,不论从宏观和微观皆表明肺在外为阴,肾在内为阳。肾素和肾激肽,两者皆来自肾,既肾激肽属于阳中之阳、纯火,有很强的舒张血管作用。而肝脏产生激肽原,肝属木,符合五行的木能生火。肾素属于阳中之阴,象蒸汽中的湿气,最后转化成云为雨(纯阴)。再如,人有动、静脉两种,动脉深而在内,静脉浅而在外。动脉血赤红,静脉血紫黑。我认为:动脉血赤红是因其中含有大量的养分(热能量),“红色”即属于火的范畴。而且动脉正是在深层(内),和自然中阳在内正好相应。静脉血紫黑,这是因动脉血从内发散于全身,在发散的过程血液中的养分(热能)边走边散,最后剩下的多属水了,水则色黑,所以静脉血紫黑为阴。然而,静脉正是在浅表,和自然中阴在外正好相应,最近科学已经证实:“动脉血比静脉血热”。《易经》曰“有来无往非理也”,意思是来为阳,往为阴,如果只有阳的升散(来),若无阴的降、聚、(往)非理也,“理”指自然规律而言。然而,动脉之血正是从内向外升散符合《易经》的阳来。静脉是把动脉散于全身剩下无养分的紫黑血、收敛回去,也符合《易经》的阴往。让我们再具体一点看,自然中大分子为阴,小分子为阳,或合成为阴,分解为阳,当养分中的大分子颗粒进入组织细胞后,通过细胞内的酶类把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表明了大分子(阴)从外向内聚(阴降),到细胞内后,分解成小分子的(阳)。总之大到天地,小到细胞无不是在外为阴,和在内为阳(RNA、DNA)也是如此,请参我写的《阴阳学说与DNA、细胞》。以上充分表明内为阳外为阴是完全符合自然规律和五脏功能的。

    总结上述,我把传统基础理论天地表里阴阳彻底推翻了,并建立了新的观点。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的科学又前进了,有可能我的观点被淘汰,或被纠正,我会正确对待这个现实的。但至少现在不会淘汰,因现在对天地的认识是只能在这个水平上。有人会问,你这样是不是“捉今以证古”?我认为:在阴阳学说的论点上和古人是一致的,皆是论证的同一个天地,只不过现代对天体认识比古人清楚一些而已,我们崇拜的是古人的精华,当然纠正古人的缺点也是必要的。让人遗憾的是,古人观点上的错误,在道理上一个小学文化程度的就能看出,却迷惑了专业研究者的视线。我新的观点,只不过是在古人阴阳学说的前提上,把宇宙大自然规律与人体的关系重新粗略阐述一番。这也是几千年来的一次医学大革命,争论性极强,如果您对我的观点有异议请提出,我愿答复每位专家及学者提出的问题。,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