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713529
中医理论和实践(一)
http://www.100md.com 2005年9月1日 德明中医
     理论和实践都是现代词语,《辞海》对理论的定义是“指概念、原理体系,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这是一种比较肤浅的定义。在当代学术界对理论的判定方法是看其能否在相应的范围内一致地说明和推论客观现象,也就是揭示事物的统一性和规律性,“使我们的经验相互协调,并且把它们纳入一个逻辑体系”(爱因斯坦语)。

    理论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为归纳型理论,一为演绎型理论。归纳型理论通过对大量的事实进行比较、分析、归纳、综合,最后得出一个总结论,如《物种起源》;演绎型理论从已有的结论开始,通过合乎逻辑的推理演绎,最终推演出一个完整的体系,如《几何原本》。严格地说,当一种理论体系可用演绎方法建立时才是成熟的理论。这里有必要引用爱因斯坦的一段话:“从系统的理论观点来看,我们可以设想,经验科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归纳的过程。人们发展起各种理论,这种理论在小范围内以经验定律的形式表达大量单个观察的陈述,把这些经验定律加以比较,就能探究出普遍规律。但是这种观点并没有看到整个实际过程,因为它忽略了直觉和思维在精深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大作用。科学一旦从它的原始阶段脱胎出来以后,靠着排列的过程已不能使理论获得进展。由经验材料作导引,研究者宁愿提出一种思想体系,他一般是在逻辑上,从少数几个所谓公理的基本假设建立起来的。我们把这样的思想体系叫作理论。”
, 百拇医药
    理论必须是自洽的,但理论本身不能证明其正确与否,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

    这样看来中医不仅有而且是一种较成熟形态的演绎理论,对中医理论的非议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错误地认为现代的就是先进的,把还处于经验阶段的另一种语境下的西医先验地看作是先进的,而把中医想当然地认为是落后的;二是错误地认为检验理论的方法必须通过实验室验证,所谓“可重复性”。

    中医理论

    中医理论在《内经》时代已初步建立了演绎理论体系,这种理论在当时应该称得上是明白如话的,今天读起来似乎虚无飘渺,是因为我们对传统的思维方式非常隔漠之故。

    现代人熟悉的思维方式是分析归纳,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象数思维,二者并非不可沟通,只是用分析归纳的方式看待象数思维要跨越一个“坎”,即理解传统文化的“气”,若未能理解气的概念,就不能进入传统文化的语境之中,自然也就没法理解象数思维谈论的是什么了。
, 百拇医药
    中医理论的演绎前提是宇宙统一论,即万物一气耳。这个理论前提的确立并不是朴素唯物观的产物,而是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融会贯通后得出的关于世界的结论,这和现代物理学正在寻求的统一场理论是一个性质的,不同的是先贤在他们的认知世界中已经完成了这项工作。这个推演前提有两套表述方式——象和数,象的表述是“太极”,数的表述是“一”,两种表述方式是互通的、融合的。

    接下来的推演就是我们熟知的经典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象数的表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象的表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数的表述);“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象数的表述);“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厥阴,阳明”(象的表述)。贯穿其中的是阴阳法则。

    中医理论的起始点是“太极”、“一”,这两个概念的基本含义是整体性和统一性,万物皆自成整体,万物皆处于统一体中,这两个概念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这是中国传统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运用象数思维必须明确和掌握的一个重要方面。前面提到理解传统文化必须理解“气”,中医理论逻辑起始点的“气”的表示是“一元之气”,要理解这一点,就要使身心融入大自然的统一体中,不跨过这个“坎”就不能进入象数思维的世界。这是对世界和关注对象浑圆一体的感知,与现代人习惯的结构思维以点状方式感知世界在思维形式上有本质的不同。现代人的思维不仅是点状的,而且是符号化的,即对象在头脑中可以仅仅是一种符号,常常和对象分离,对象在现代思维方式中是异己的,而在象数思维中对象与自身是统一的,不可分的。许多对中医的指责都来源于此:中医是模糊的、玄乎的、不可量化的、不能指实的等等,最常见的说法是中医不科学。如果把科学概定为用结构思维方式揭示世界的规律,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但问题是“科学”一词在现代社会被理解为唯一正确的。事实上这种观念是现代人沦为知识的奴隶的一种表现,竟对人与生俱来的整体感知事物的能力持排斥否定的态度,实可悲也。
, http://www.100md.com
    我们还是回到象数思维,如果您坚持只有结构思维方式是唯一的认知世界的方式,请不必往下看,您会觉得下面说的都是呓语。

    “道生一”,这个“一”不仅是整体世界的统一性,也是任一事物所具有的统一性,即“一”有无穷的层级,“万物皆有一太极”说的是后者,而统一性的依据是“道”。这个“道”不是先验的,而是存在于万物的变化之中,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对“道”的不懈求索,先贤们终于得出“一阴一阳之谓道”,找到了认识把握天地万物的根本法则,《系辞》赞之曰:“范围天地而不过,弥纶万物而不遗”,《内经》的称之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我们现在对阴阳法则的理解和运用都有些隔漠了,虽然它至简至易,其原因在于我们常常不自觉的落入具体有形,而失去了整体感知把握事物的能力。失去了整体感知能力,也就离象数思维运去了。

    世界是统一的,所以“一”是不言自明的,而“一”的提出是整体思维的成果,结构思维要走到这一步是很难的。“一生二”,“二”的提出是先贤极富创造性的表现,对天地万物内在规律向简化方向求解比向复杂化方向求解更需要创造性,也更能切近世界的本质。“一分为二”的读法应是“一,分为二”,首先把握“一”,在此基础上“分为二”,连读就丢失了其中的思维过程和思维力度,后人在运用“二”也就是阴阳法则时常常忽略了对“一”的把握,因而使象数思维的理解和运用产生了许多偏差和错误。这个“二”在运用中具有极丰富的内涵,先贤给出的象表示法就是“阴阳”。,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