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皮肤科学杂志》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717026
梅毒常见诊断方法及其比较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皮肤科学杂志》 2000年第1期
     【摘要】 梅毒发病率近年来在我国呈明显上升趋势,对早期梅毒诊断方法的发展和完善,有利于指导临床及时治疗,对于控制梅毒的蔓延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目前实验室常见的梅毒诊断方法进行简单的综述,并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为开发新技术,加强试剂国产化,降低成本,有效控制梅毒的蔓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梅毒;诊断

    梅毒(syphilis)的病原体为梅毒螺旋体,因其透明不易染色,又称苍白螺旋体(T.pallidum TP)[1]。梅毒发病率近年来在我国呈明显上升趋势,已成为十分重要的社会和医学问题[2]。据估计,全世界每年有200万新感染的病例[3]。

    梅毒螺旋体侵入人体后,数小时即侵入附近淋巴结,2~3天经血液扩散至全身,大约经过3周的潜伏期,在入侵部位发生初疮(硬下疳),这是一期梅毒。此后机体产生抗体,螺旋体大部分被杀死,硬下疳消失,进入无症状期,此即一期潜伏梅毒。经过6~8周,大量的螺旋体进入血液循环引起二期早发梅毒,皮肤、黏膜、骨骼、眼等器官及神经系统受损,二期梅毒的螺旋体数量最多,随着机体免疫反应的作用,二期早发梅毒自然消失,再次进入潜伏状态称为二期潜伏梅毒,但残留的螺旋体仍隐藏于组织和淋巴系统内,当抵抗力下降发生二期

    复发梅毒,以后随着机体免疫的消长,病情活动与潜伏交替。2年后进入晚期梅毒。晚期梅毒除侵犯皮肤黏膜、骨骼等处外,尤其侵犯心血管、神经系统[4]。由于它可以引起全身所有系统组织和脏器的损害及病变,因此对早期梅毒的诊断和治疗就显得格外重要[5]。所以研究新的、快速、廉价、简便、敏感且特异的诊断方法,对该病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对我国实验室常见梅毒的诊断方法做一综述,并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

    1 目前常用的梅毒诊断方法

    1.1 病原学检查[6] 梅毒螺旋体检查为病原学检查,是早期梅毒检测的最好方法。诊断一期梅毒、二期梅毒,可取患者损害的渗出物或行淋巴结穿刺术得到的组织液,在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梅毒螺旋体的特征性形态和运动方式。通过羊膜穿刺术获得孕妇的羊水做暗视野显微镜观察,对先天性梅毒具有诊断价值。主要方法为暗视野显微镜检查、直接免疫荧光试验(DFA)、梅毒螺旋体镀银染色检查。

    梅毒螺旋体检查的原理:主要是在皮损处,用玻片刮取组织渗透液或淋巴结穿刺液;孕妇可通过羊膜腔穿刺获得羊水(患梅毒的孕妇可以通过胎盘使胎儿受染,研究证明在妊娠7周时,梅毒螺旋体可通过胎盘),然后将取得的不同标本通过暗视野显微镜观察,或是利用荧光试验、镀银染色确认梅毒螺旋体的存在,继而早期诊断梅毒的发生。

    1.2 梅毒血清学检查 当人体感染梅毒螺旋体后4~10周左右,血清中可产生一定数量的抗类脂质抗原的非特异性反应素抗体(主要是IgM和IgG)和抗梅毒螺旋体抗原的特异性抗体(主要是IgG、IgM)。可用各种免疫学方法来检测此两种抗体作为协助诊断梅毒的重要手段和不可缺少的步骤。

    梅毒病情复杂、病期长且临床症状时隐时现,临床血清学检查存在生理性和生物学假阳性,故将临床血清试验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常用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TRUST)、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unheated serum reagin test,USR),主要应用于初筛试验和疗效观察;另一类为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常用有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HA)、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荧光梅毒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19sIgM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19sIgM-TPH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印迹法(immunoblott,Ib)、TP快速检测试纸条试验等方法。

    1.2.1 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原理 梅毒螺旋体一旦感染人体,宿主迅速对螺旋体表面的脂质做出免疫应答,在3~4周产生抗类脂抗原的抗体(反应素)。这些抗体主要是IgG和IgM型混合抗体。反应素对机体无保护作用。未经治疗的病人,其血清内的反应素可长期存在。经适当治疗后,抗体可以逐渐减少至转为阴性,因此可用于疗效观察及判愈。目前对反应素的本质尚有争议:有人认为它是宿主感染梅毒螺旋体后,组织受到破坏而裂解出来的一种类脂成分,这种成分作为半抗原与梅毒螺旋体的蛋白质结合成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类脂质抗体;也有人认为它是能与组织类脂起反应的抗梅毒螺旋体的抗体。当血清中含有抗类脂质抗体时,体外试验可与0.03%心磷脂、0.21%卵磷脂和0.9%胆固醇组成的VDRL抗原发生反应。这种抗体与从牛心提取的心磷脂在体外有抗原-抗体反应。试验所用的卵磷脂是从动物或植物中提取的,作用是加强心磷脂的抗原性。胆固醇可增强抗原的敏感性。心磷脂、卵磷脂、胆固醇都是醇溶性脂类,遇水形成胶体溶液,胆固醇遇水析出结晶。当抗原与梅毒血清抗体(免疫球蛋白IgG、IgM)混合时,后者即黏附在胶体微粒的周围,形成疏水性薄膜。由于摇动、碰撞,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抗原被膜状的胶体抗体复合物网住而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颗粒,即为阳性反应。如果遇到非梅毒血清,因体液中的白蛋白多于球蛋白,白蛋白对胶体颗粒有保护作用,形成亲水性薄膜,即使同样摇动碰撞,也由于抗原颗粒周围没有黏附免疫球蛋白的作用,不能形成较大颗粒,没有肉眼可见的凝集和沉淀,因此为阴性反应。常用的VDBL、USR、RPR、TRUST等试验均为此类试验,它们具有相同的抗原成分,所以敏感性相似,其特异性受生物学假阳性反应和某些生理性反应的影响,假阴性反应主要是前滞现象。我国卫生部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于1980年研制成功VDRL抗原之后,于1985年改进为USR试制剂并开始于临床应用[7]。 USR是VDRL的改良方法,RPR则是USR的方法[4]。试验结果均可用肉眼观察,VDRL、USR可用显微镜核查以助结果的判定。

    1.2.2 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 采用梅毒螺旋体作抗原,是特异性的抗原抗体反应,用以检测梅毒IgG、IgM抗体。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repomema palidum hmagglutination assay,TPHA) 利用间接血凝法测定人血清或血浆中的梅毒螺旋体的特异性抗体,只要有微量的抗体(血清通常用作1∶80以上稀释)就可使致敏的红细胞发生凝集作用。试验方法中,试剂盒配置的血清吸收剂可消除试验中的生物学假阳性反应,提高试验的特异性。此试验用于确诊梅毒,具有快速、简便、敏感和特异等特点。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ssay,TPPA)的试验原理与TPHA基本相同。TPPA试验用梅毒螺旋体致敏明胶颗粒替代TPHA试验中致敏的红细胞,此致敏颗粒与人血清或血浆中的梅毒螺旋体抗体结合,产生可见的凝集反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明胶颗粒为洋红色,在操作步骤上也较为方便,出结果较快。梅毒快速检测试纸条是根据双抗原夹心免疫层析原理,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包被TP重组抗原,在玻璃纤维上吸附胶体金标记TP重组抗原,样品中的TP抗体首选与金标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顺膜渗透至包被反应区,与包被TP抗原结合,形成由胶体金抗原-TP抗体-抗原组成的紫红色反应带。本法简单,无需特殊设备,全部试验过程可在30min内完成,故特异性好[8]。酶

    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是一种通过基因工程经利用梅毒螺旋体多肽抗原(KD47、KD42/KD15)包被于反应板的试验。它用双抗原夹心法,同时检测IgM/IgG抗体,故可用于早期诊断,并避免了单片段抗原混合干扰[9]。免疫印迹法(immunoblott,Ib)是一种诊断梅毒感染的特异性试验,通过转移电泳制备的硝酸纤维膜条上含有梅毒螺旋体的各种成分,经过与待测血清和酶标抗体孵育,底物显色后,当血清中存在梅毒特异性抗体时,则在印迹膜上相应的特异性多肽抗原位置出现显色条带。不同研究者采用免疫印迹法所呈现的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来看抗原区带结果的报道存在着差异[10]。

    1.3 PCR试验(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梅毒螺旋体DNA) 原理:聚合酶链反应(PCR)是1985年才建立起来的一种体外DNA扩增试验。其基本原理是酶促DNA合成反应,即在模板DNA、引物和脱氧核糖核酸存在下,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使DNA链扩增延伸[11]。目前,有四套TP的PCR扩增系统:扩增TPP47基因(47kDa膜抗原基因)、扩增bmp基因(30kDa碱性膜蛋白基因)、扩增TPF-1蛋白基因(tpf-1)或TYF-1蛋白基因(tyf-1)和扩增TmpA基因。PCR的设计主要针对编码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原和TpN47(Tpp47)的DNA开放编码区,国内各类文献在此问题上观点一致。另外,武明昌等也提到应用荧光定量PCR(FQ-PCR)的技术检测相应抗原基因[12]。

    PCR是在兔感染试验(RIT)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体外DNA扩增试验,该试验结果显示PCR检测方法敏感度和特异性均优于暗视野检测法和血清学试验,为梅毒的早期诊断起到重要作用。

    2 各种检验方法的比较

    2.1 病原学检查 其原理是取患者损害的渗出物或淋巴结穿刺术得到的组织液,观察螺旋体的特征性形态和运动方式,在理论上对早期梅毒有较高的检出率,但受到条件的制约(包括就诊用药、高质量的荧光显微镜、试剂和技术等)也较多,因此实际检出率并不高。其中病原学检查中的镀银染色能使梅毒螺旋体染成棕褐色或褐黑色,染色层次清楚,反差明显,形态清晰,背景为黄色,梅毒螺旋体易被着色辨认,封片后可永久保存

    标本,可被用于科研部门或者是教学使用[6,13~15]。

    2.2 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 其原理是目前诊断梅毒常用血清学初筛试验,但其对诊断一期梅毒、先天梅毒及神经梅毒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不够强,也不能鉴别性病和非性病螺旋体病;在很多文献中都提到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虽然简易、快速、易于观察结果,适合于大量人群的血清筛查,但敏感性、特异性较差,有时会出现生物学假阳性和假阴性反应,容易造成漏检和误检[16~18],所以不适合用于一期梅毒、先天梅毒、神经梅毒的诊断。但对孕产妇人群进行筛查梅毒时,可考虑选择用RPR试验,因为现有检出的孕妇梅毒中,隐性感染者占98%[19]。

    2.3 TPHA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 其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主要被用于梅毒确诊试验,但对疗效观察意义不大。TPHA是目前梅毒诊断的确诊试验,一旦试验呈阳性反应后,即使经过治疗,也终身不会转阴。TPPA是在TPHA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试剂,具有操作简便、不需其他仪器、操作中无需等待血液吸收、2h读结果的优点。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均存在检测时间长、试剂昂贵等缺点,而且在患者伴硬下疳或生殖器溃疡疑为TP感染时,首次检查可为阴性,需隔1~2周重新复查。免疫印迹法效果优于FTA-ABS、TPHA、ELISA,但价格也更为昂贵。TP快速检测试纸条虽克服了检测时间长、试剂昂贵等缺陷,但国内暂时未有详细报道其灵敏性和特异性效果,因此不可用于确诊试验[20~28]。

    2.4 PCR法 是较新的方法,它能对生殖器溃疡进行早期鉴别诊断,区分梅毒、生殖器疱疹及软下疳[29]。虽然血清学实验室诊断是梅毒诊断的主要方法,但其对一期梅毒、伴艾滋病梅毒、神经梅毒等敏感性低,不能区分母体梅毒与胎传梅毒[30],不能判断传染性,PCR法在一期梅毒的诊断中灵敏性高于血清学方法,其原因是机体感染TP后须3~4周才产生抗体[31]。TP现在还不能人工培养,检测TP主要有暗视野或直接荧光染色(DFA)镜检,PCR试验在此情况下显示其独特的优越性。但当前诊断梅毒的PCR仍存在引物的非特异性、对血清/全血、CSF等敏感性低等缺点[32]。而且当皮损开始愈合、分泌物减少、血清学试验阳性反应时,采用PCR方法就不合适[33]。另外,PCR方法易受标本中的组织和细胞碎片等物质抑制,导致PCR假阴性结果[34]。所以PCR检测不宜用作判愈[11]。

    3 展望

    梅毒诊断一度仅依赖于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和敏感性、特异性均低的一般血清学试验,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PCR和免疫印迹技术为梅毒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检测手段。特别是在早期梅毒、先天性及神经梅毒诊断中显示了较高的敏感性和较强的特异性,梅毒诊断方法的发展和完善,有利于指导临床及时治疗梅毒患者,对控制梅毒的蔓延有重要意义。

    梅毒检测方法虽然发展迅速,有针对基层医疗单位的快速、简便的试剂盒,也有针对专门医疗机构,如血站、性病防治机构等每天需要检测大量标本的自动化程度很高的试剂盒。但现在我国在确诊梅毒的试剂上仍依赖国外进口的试剂,国外试剂价格昂贵,为了适应中国国情,必须加强试剂的国产化,以期降低成本。这方面有许多工作要做,而低成本合成梅毒螺旋体抗原是关键。

    【参考文献】

    1 吴志华.皮肤性病学,第3版.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32.

    2 郭兑山,方宁,方德祥,等.梅毒螺旋体抗体IgG-ELISA和RPR试验比较.中国输血杂志,2001,14(2):88-89.

    3 曹仁烈.性病基本知识讲座.临床医学杂志,1988,4(1):7.

    4 高树恩,焦晓敏.浅谈梅毒.中华适宜诊疗技术杂志,2004,22(4):13-16.

    5 毛爱玲,郭晓黎.梅毒TPPA、ELISA两种试剂的比较.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3,13(3):38.

    6 美国CDC.性传播疾病治疗指南.1999,18.

    7 全国性病研究协作组.梅毒诊断试剂的试制及应用.中华微生物学与免疫学,1989,9(5):323-326.

    8 赵红胜.梅毒螺旋体抗体快速检测试纸条的应用.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3(4):559-560.

    9 徐珊,陈艳,黄晓霞,等.ELISA在梅毒检测中的价值.实用预防医学,2003,10(5):790.

    10 谭爱国,何美懿,高德琴.免疫印迹法检测梅毒患者血清中IgG抗体临床意义及方法学评价.现代检验医

    学杂志,2002,8(3):19-21.

    11 叶顺章,王千秋,王荷英,等.PCR检验技术在性病临床标本试验诊断中应用价值的研究.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2,1(16):6-7.

    12 武明昌,朱慧兰,颜景兰,等.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在一期梅毒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探讨.临床皮肤科杂志,2002,3(30):256.

    13 林路洋.19S-IgM苍白螺旋体血凝试验对一期梅毒患者的诊断意义.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33:176.

    14 付绍玲.4种方法对早期梅素患者的检测结果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3,19(9):1071.

    15 杨光河,程春林,吴枝香.苍白螺旋体镀银染色检查在一期梅毒诊断中的应用.临床皮肤杂志,2003,32(5):257-258.

    16 Johnson PC, Farnie MA. Testing for syphilis.Dermat Clin,1994,12(1):738.

    17 李燎,杜宇,吕晓雅.PCR和RPR法检测106例早期梅毒患者的结果比较.临床皮肤科杂志,1999,6(2):22.

    18 薛芳,梁钢.ELISA法与TRUST法梅毒血清学试验的比较.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3,9(1):39.

    19 黄志明,周华,洪福昌,等.深圳市宝安区1999-2002年孕妇人群梅毒流行病学分析.岭南皮肤性病杂志,2004,11(1):71-73.

    20 叶顺章,张木有.性传播疾病实验诊断手册.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7.

    21 熊礼宽,姜维娜,周华,等.蛋白印迹、PCR、TPHA和USR诊断梅毒的方法学评价.深圳医学,1996,9(1):19-20.

    22 杨红,毛爱玲.梅毒RPR、TPPA、TPHA试剂盒临床血清实验比较.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3,6(13):379.

    23 杨志俊,徐素荣.OMEGA TPHA与FUJIREBIO TPPA实验比较及注意事项.口岸卫生控制,2003,8(5):25.

    24 郭兑山,张劲东,郭津津,等.梅毒螺旋体抗体IgG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建立.中国皮肤科杂志,2001,6(34):224.

    25 周冰.梅毒螺旋体抗体快速检测试纸条应用评价.临床医学杂志,2001,21(10):57.

    26 郭秀筠,郑治修,谢文峰,等.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梅毒特异性球蛋白G.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9,22(3):178.

    27 G Dettoi. Evaluation of western immuobiology technique in the serological diagnosis of human syphilitic infections.Ryr J Epidemion,1988,1:22.

    28 谭国箱,何美懿,高德琴.免疫印迹法在梅毒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和评价.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1,9(24):304.

    29 任翊,刘德恭.梅毒常见实验室诊断方法及其进展.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9,25(5):282-283.

    30 Burstain JM,Grimprel E,Lukehart SA,et al. Sensitive detection of Treponema pallidum by using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J Clin Microbiolv, 1991,29:62-69.

    31 曾铁兵,吴移谋,黄澍杰,等.PCR扩增梅毒螺旋体polA基因及其在一期梅毒诊断中的应用.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3(31):12.

    32 曾铁兵,吴移谋,黄澍杰,等.巢式PCR扩增梅毒螺旋体polA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18(2):74-76.

    33 谢春英.聚合酶联反应在梅毒诊断中的应用.上海医学检验杂志,1997,12(3):159.

    34 彭晓炅,李建标,林万明.梅毒诊断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1996,17(1):15.

    作者单位: 1 518054 广东深圳,深圳市南山区慢性病防治院性病科

    2 510080 广东广州,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诊断中心

    (编辑:一 凡), 百拇医药(李真 王志彬 杨晓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