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286015
我国中西医结合发展状况全面解读
http://www.100md.com 2005年9月8日 《中国医药报》 2005.09.08
     没有想到,患者对中西医结合的需求程度这么高;没有想到,西医对中西医结合的认同程度这么好;没有想到,中医对中西医结合的排斥程度这么低……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为主要负责人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结合医学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调研”课题,在经历了两年的设计、调查、分析、研究后,完成了对11968人次和210个科研、医疗、教育机构的调查,形成了20余万字的调研报告。近日,记者就结合医学的发展状况采访了调研报告的主要撰稿人之一,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吕爱平博士。

    ■国际:新世纪医学发展的潮流

    调查结果显示,在科技发达国家和地区每年约有20%~65%的患者接受结合医学疗法治疗。在英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结合医学在医院得到广泛应用。以美国为例,34%的外科病人将补充替代疗法与麻醉剂、抗凝剂结合使用,其中27%使用草药;529名妇科及妇科肿瘤病人中,56.3%的人接受结合医学治疗;989名肝炎病人中,有39%接受结合医学治疗;而在艾滋病治疗中,更是大量使用结合医学的治疗方法。此外,美国已经在12家著名学府成立了国家补充替代医学研究中心;在日本,有44所公立或私立的药科大学或医科大学建立了专门的生药研究部门,20余所综合性大学设有汉方医学研究组织。目前,期刊检索权威部门在SCI中已经收录了3种专门针对替代医学和结合医学的杂志。各国政府对结合医学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如美国国家替代医学中心(NCCAM)1993年的预算为200万美元,1999年增到4900万美元,2002年约为1亿美元,2004年则高达1.3亿美元。
, 百拇医药
    作为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者,吕爱平对这些数字带来的信息深有感触。他说,以往虽然也有过对中西医结合发展现状的调查,但都是小范围的。近年来,国际社会对结合医学的关注不断升温,一些国际知名大学和高水平的科研人员相继介入到结合医学的研究当中,世界顶级的学术杂志也开始刊登、发表结合医学的文章,而公众对于结合医学的认可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但是,苦于一直没有数据的研究,很难说明问题。吕爱平认为,从NCCAM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一些国家的政府乃至主流医学界对结合医学逐渐重视。美国权威医学期刊之一《美国医学会杂志》数年来就结合医学向全球征文,以结合医学为主题的学术会议在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召开数次,结合医学学术讨论登上了国际高等学府的讲坛。以往一些只是对中西医结合有兴趣的高水平的专家,现在也开始参与到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当中。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苗头。因为只有高水平专家的参与,才有可能提升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水准。吕爱平指出,未来结合医学在国际上发展的主要方向在于争取更大的法律空间、加强宣传,争取得到经济支持、在一些著名学府成立结合医学研究中心等。

, 百拇医药     ■国内:认可程度反应社会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国内有相当规模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达56个,其中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14家,成为我国重要的中西医结合医疗临床基地。中西医结合医学在西医和中医等大型综合性医院也得到广泛应用,目前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70%~80%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防治疾病;91%(5548例/6083例)的中西医医疗机构医务工作者最喜欢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诊断方法;65%(2580例/3747例)的患者最喜欢中西医结合医生;71%(1957例/2748例)的患者最喜欢接受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

    吕爱平认为,从16世纪中叶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中医药学相互接触,互为影响,渐渐产生了中西医结合医学,到20世纪80~90年代,由于我国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中西医结合已经在医疗、科研教学管理以及学术发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西医结合医学也成为中医药学走向世界的桥梁。以上的数字表明,中西医结合是社会的客观需求,?br>西医结合也符合医学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客观的必然,是建立在对人类健康有益这个大前提下的。
, http://www.100md.com
    ■科研:成绩背后看隐忧

    调查结果显示,近10年内,中西医结合研究共取得科研成果305项,其中国家级16项、省部级105项,市局级184项。特别是“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建国以来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学领域获得的最高奖项。目前,在研科研项目总数为349项,其中国家级39项,省部级116项。从我国CHKD期刊网上检索发现,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作为篇名的学术研究文章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从1994~1995年的2773篇,上升到2002~2004年10月期间的7963篇。

    吕爱平认为,我国中西医结合的研究,目前仍占据了科研的制高点,其研究的深度是国外同类研究无法比拟的。如砒霜治疗白血病的研究、青蒿素治疗疟疾的研究,都是全球公认的中西医结合、开发现代中药的典范。“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也是积小成为大成,创造了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过,吕爱平同时也指出,尽管20年来中西医结合的科研论文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大多数的研究论文仅发表在国内杂志上,只有极少数发表在高影响力的国际杂志上。即使有些在国内发表的研究论文有新发现,但通常因国外学者无法阅读而极少被引证。如今,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首创精神;对现代医学的最新研究手段应用不足,特别是符合循证医学理念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很少,至今没有足够的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方法的临床试验报道,难以提供令人信服的数据;跨学科学术交流合作不多;没有建立国际同行评审体系;技术转让和商业化机制尚不完善;中西医结合科研队伍不够巩固等。当然,我国有丰厚的中医药文化土壤,有绝对数字十分庞大的患者群,吕爱平认为一定要利用这些条件,加强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深度,以“卓越的科研思想,巧妙的实验设计,恰当的材料选择,精辟的结果分析”去应对日益激烈的科研竞争。
, http://www.100md.com
    ■人才:知识结构要调整

    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的56家中医药教学机构中,共有中西医结合专业在校本科生5905人,已毕业1681人;硕士生529人,已毕业337人;博士生56人,已毕业41人;有10位博士后研究人员在两家中西医结合博士后流动站工作。56家中西医结合医院中有正高职称的294人,只相当于5.3人/家,且各个医院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现象。对24家中西医结合研究机构的调查表明,具有正高职称的也只有121人,约5人/家。

    中西医结合教育事业从无到有,经过近50年的艰难探索,已经拥有了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吕爱平介绍说,按中西医结合三级甲等医院的要求,具有正高职称的应占13%~15%。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现有中西医结合人员中中高职称人员还严重不足,同时具备知识、能力、科学方法三个要素的中西医结合人才欠缺。吕爱平认为有能力了解世界也有能力向世界介绍自己的外向型人才是培养的方向,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又有熟练临床技能的医生。
, 百拇医药
    ■发展:政府支持最重要

    从“中西医结合工作存在的问题”调查数据统计结果看,认为“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的占53.40%,认为“缺乏经费支持”的占51.32%,认为“缺乏人力资源”的占39.86%,认为“缺乏学术活动”的占31.51%。

    伴随着公众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广泛认同,伴随着国际结合医学研究的日益活跃,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遇到了人才缺乏、顶级科研成果缺乏、贯彻落实政策不力等困扰。吕爱平指出,要充分利用我国传统医学的优势,继续保持我国在结合医学领域的主导地位,首先要加强政府部门的领导和支持,提高结合医学发展政策的执行能力和制订结合医学发展的具体规划;其次,要加强人才培养,充实结合医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创建结合医学研究人才机制,鼓励多学科人才加入结合医学研究队伍;第三,加强资助力度,鼓励结合医学原始创新研究和促进结合医学学术交流平台建设,举办国际高水平结合医学研究学术交流会。

    本报记者 崔昕,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