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常识 > 中医基础 > 信息
编号:10718682
张从正
http://www.100md.com 2005年9月14日 中医药网上博物馆
     张从正(1156-1228年)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金朝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县人),是继刘完素之后以自己独创理论轰动金元医学界的人物之一,力主汗、吐、下三法, 为攻邪派”的代表。约生于金海陵王正隆元年(1156年),卒子哀宗正大五年 (1228年),享年七十二岁。

    张从正幼喜读书,经史百家无不涉猎。又酷爱作诗饮酒,性情豪放,作风平易近人。因家世业医,对医学造诣尤深,精于《内经》、《难经》、《伤寒论》等书。他青年时期当过军医,金宣宗兴定中一度被召到京都太医院工作。由于处子朝戈暮戟,疫病流行的乱世,看不惯迎送长吏、马前唱喏的丑态,不久便辞归乡里,与徒弟麻知几、常仲明等人游于隐(注:加三点水)水之上,一面博览古今医著,研讨医学理论,“讲明奥义,辨析玄理”;一面悬壶应诊,为人治病。数年间名震中原,“以医闻于世”。晚年,由于不满金朝统治,乃隐居民间,过着“一张琴,一壶酒,一溪雪,五株柳”、“纸窗土炕醉复醉, 日夕间醒吞五斗”的生活。
, 百拇医药
    张从正治学态度谨严务在求实,立论必以古代医学文献为依掘,学术观点则私淑刘完素,用药多偏寒凉,并有所发展。例如在病因分类方面,他在刘完素的基础上,将临床各种疾病按病因分为风、暑、湿、火、燥、寒六大门类,较河间五运六气归类法,执简驭繁,更加切合实用。

    在治疗方法上,张从正则从疾病发生的实际出发,认为邪气是一切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故主张治病必先祛邪,邪去则正安。他说:“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指出风暑火湿燥寒为天之六邪,发病多在乎上(外);雾露雨雹冰泥为地之六邪,发病多在乎下,酸苦甘辛咸淡为人之六邪,发病多在乎中。于是,他根据《内经》“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论述,以及《伤寒论》关于麻黄汤、桂枝汤、瓜蒂散、三承气汤等的具体运用,提出治疗疾病必先祛邪,而祛邪则应以汗、吐、下致病三法为主。具体地说,凡风寒之邪在皮肤经络之间所致的疾病,可用汗法;凡风痰宿食在胸膈或上脘所致的疾病,可用吐法;凡寒湿痼冷或热客下焦所致的疾病,可用下法。正由于张从正倡言汗,|吐、下攻病三法,所以后世称他“攻邪派”。
, 百拇医药
    在医学争鸣的金元时代,反对他的人也为数不少。有的说:临床疾病如此复杂,只用三法何以尽愈其病?若遇虚损之疾,岂不伤人性命? 其实,张从正强调汗、吐、下三法,是为了纠正当时一般医生妄用温补的流弊,告诫人们不要过于迷信人参之类的补药。他说:“以余之法所以该众法也,然余亦未尝以此三法遂弃众法,各相其病之所宜而用之。”就三法而言,也不象一般人想象的那么简单,而是应用范围甚广,如“引涎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灸、蒸、熏、蝶(注:将虫字旁改为三点水旁)、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由此可以看出,张从正经过多年的医疗实践,不仅丰富了汗、吐、下三法的内容,扩大了三法的治疗范围,而且在运用中达到了十分精确熟练的程度。他说:“识练日久,至精至熟,有得无失,所以敢为来者言也。”元代医家吕复也说:“张子和医,如老将对敌,或陈兵背水,或济河焚舟,置之死地而后生。”对其学术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

    张从正为了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介绍几十年来的临床经验,曾写了十余种医学著作。后来其门人将这些著作辑为一书,名曰《儒门事亲》,意思是说“医家奥旨,非儒不能明”,而“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该书共十五卷,详细论述了汗、吐、下三法的学术主张,记载了各科疾病的临床治疗,有不少精辟的论断和创见,并附有较多的医案,对研究以“攻邪派”为主的学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自《中国历代名医百家传》 人民卫生出版社),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