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中国医学 > 美中医学 > 2004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0718941
中药干预对糖尿病足早期病变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203kb)。

    中药干预对糖尿病足早期病变的影响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樊建开* 上海市中医医院 蔡惠群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徐兆东 虞芳华 张明 仇菲

    摘 要:目的 观察中药内服、外洗对糖尿病足早期病变的影响。方法 以中药内服、外洗治疗糖尿病足早期病变患者30例,观察其临床症状、体征及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血浆内皮素水平、神经传导速度等变化,并与对照组24例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6.66%,对照组总有效率37.50%,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显着改善。与对照组比较,肢端感觉、疼痛、皮温改变有显着性差异(p<0.05),足背动脉搏动无差异。踝/臂血压指数治疗组治疗后有显着提高(p<0.01),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明显降低(p <0.05),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浆内皮素水平治疗组治疗后明显降低(p <0.05);空腹、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脂两组治疗后均明显降低(p<0.05)。下肢血管超声检测治疗组治疗后股动脉、腘动脉内膜厚度有明显改善(p<0.01),动脉内径、血液流速、流量等无显着差异,两组比较血管内膜厚度有显着差异(p<0.05)。神经肌电图检测无明显改变。结论 中药内服、外洗在糖尿病足早期病变的治疗中能起到一定的干预作用,尤其对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功效。

    关键词:糖尿病;肢端病变早期;中药内服外洗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不断升高,糖尿病足的发病率也大大增加。足部病变一旦合并感染,病情常迅速发展,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因此,早期诊断、有效干预,防止肢端病变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中药内服、外治的干预,以观察糖尿病足早期临床症状及血液流变学、血管活性物质及神经传导速度等指标的变化,以探讨中药对于早期糖尿病足的影响。

    一. 临床资料

    实验病例共54例,为2001年5月至2003年5月,在上海曙光医院中医外科、内分泌科就诊的门诊及住院病人。诊断标准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第一届全国糖尿病足学术会议制定的"糖尿病足(肢端坏疽)检查方法及诊断标准"[1],参照Wagner分级标准及"中药新药治疗消渴病(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诊断为2型糖尿病合并足病早期(糖尿病足0-I级)的患者纳入实验。实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47-75岁,平均63.30 ± 8.18岁;对照组24例,男11例,女13例,年龄48-78岁,平均64.00 ± 9.61岁。患者糖尿病病程2-30年,治疗组平均9.66±7.90年,10年以上者16例;对照组平均8.45±7.15年,10年以上者13例。合并症:治疗组合并眼病12例,心脏病8例,高血压20例,肾病3例;对照组合并眼病7例,心脏病3例,高血压9例,肾病6例。

    二. 方法

    2.1 一般治疗

    所有病例均给予糖尿病常规治疗,根据病情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同时给予糖尿病知识教育,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控制血糖及血压。

    2.2 中药治疗

    2.2.1 药物来源及制作 消疽方(全蝎、归尾、鬼见羽等)、温通散(红花、路路通等),分别水煎浓缩取汁,真空包装,每袋180毫升。生药由曙光医院中药房统一配备,制剂室统一生产。

    2.2.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消疽方水煎液内服,每日一袋,分两次口服,同时予以温通散水煎液外用,每日一袋,用温水稀释至2000毫升,每日两次泡足,保持水温40-45℃(根据气候调节),每次浸泡30分钟。3个月为一疗程。对照组内服丹参片(上海中药制药三厂生产),每日3次,每次3片;外用高锰酸钾稀释液(1:5000)浸泡,方法及疗程同治疗组。

    2.3 观察指标及方法

    2.3.1 临床症状 参照糖尿病足诊断标准及糖尿病症状分级量化表[1、2],结合糖尿病肢端病变的具体特点,将感觉、疼痛、皮温、足背动脉搏动等症状体征的发展程度分别记为"-~+++",治疗前后根据症状轻重分级评估。

    2.3.2 踝/臂指数 患者取平卧位,安静后分别测量患者上肢肱动脉及下肢胫前动脉血压收缩压值。

    2.3.3 生化指标 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

    2.3.4 血浆内皮素 放射免疫法检测。

    2.3.5 血液流变学 LBY-N6A型旋转式血液黏度计检测。

    2.3.6 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 美国惠普公司HP-85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2.3.7 神经肌电图检测 丹麦keyPoint V3.00 肌电图测定仪。

    2.4 统计方法 相关数据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治疗组与对照组间及治疗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χ2 检验;计数资料用Ridit分析。

    三. 结果

    3.1 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

    从表1可以看出,两组治疗前各临床症状体征比较无显着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经Ridit分析,治疗组治疗前后肢端感觉、疼痛、皮温、足背动脉搏动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仅皮温有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在改善肢端感觉、疼痛、皮温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足背动脉搏动两组无显着差异(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比较

    组别症状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

    (n=30)感 觉9147011208疼 痛6157200426皮 温13107001722足背动脉09210021612对照组

    (n=24)感 觉1059047103 疼 痛893433612 皮 温78901698 足背动脉0816007143

    3.2 临床总疗效治疗前后比较

    经χ2检验,两组总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临床总疗效治疗前后比较表

    组别临床控制(%)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6(20.00%)17(56.66%)3(10.00%)4(13.33%)86.67%△△对照组2(8.33%)3(12.50%)4(16.67%)15(62.50%)37.50% △△p<0.01

    3.3 踝/臂血压指数的变化

    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治疗前后踝/臂血压指数比较

    组 别 n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300.96 ± 0.13 1.06 ± 0.12**△对照组240.93 ± 0.090.93 ± 0.08 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 △p<0.05

    3.4 生化指标的变化

    试验结果见表4。

    表4 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比较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20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