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769993
六经辨证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0月6日 中医药绿色养生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等病证的临床表现,病理机制,治则方药之辨证。 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

    太阳病证治

    一、临床表现

    《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概括: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太阳病分为经证和腑证二类。经证为邪在肌表的病变;腑证是太阳经邪不解而内传于膀胱所引起的病变。

    二、病理机制

    1、太阳经证:分为三型

    (1)其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是脑溢血)。

    (2)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其人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屑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

    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2.太阳腑证:分为二型

    (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人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是邪人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三、治则方药

    1.太阳经证治法

    (1)中风:为太阳表虚证,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中风只需调和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

    (2)伤寒: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黄汤。

    (3)温病:为内热津伤,《伤寒论》未出方治,个人意见:当以辛凉轻透为主,可用银翘散。

    2.太阳腑证治法

    (1)蓄水:系膀胱气化不行而致水气停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70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