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284966
学会感激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0月10日 《中国医药报》 2005.10.10
     前段时间有篇报道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有个独自从东北到深圳闯荡的音乐人叫丛飞,他在11年的时间里捐资300多万元资助过178名贫困儿童上学。然而,今年5月12日他被确诊为胃癌住院之后,得到的却是被捐助者冷漠的“待遇”:一些山区的学生家长打电话催问:“你不是说好要将我的孩子供到大学毕业吗?他现在还在读初中,你就不铣銮耍空獠皇强尤寺穑俊币晃辉邮芄苑删柚?br>大学生拒绝了记者采访之后,竟然打电话给丛飞:“你得明白,你给了我钱,可别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你最好给了钱就消失,别再出现在我的生活里烦我了,好像我欠了你什么似的……”(引自2005年6月30日《南方都市报》、《新京报》)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许多接受过社会捐助的贫困学生却并不懂得珍惜和善待社会的爱心。中国青基会宣传活动部副主任李锡玲说:“不是所有受捐助的大学生都能学会感激。”有相当部分的人从来没有给捐助者写过信,以至根本不记得何人何时给过自己帮助,更有个别受捐助的大学生不仅没有感激之意,还理直气壮地打电话要钱。(见《广州日报》2005年8月30日A4版、《信息时报》2005年9月2日A23版)

    贫困是值得同情的,但贫困不应该是理直气壮的,更不是贫困者索要捐助的通行证。将别人的捐助视为义务,将享受捐助视为自己的权利,将捐助者视为债务人,将自己视为债权人。这是一种多么令人心寒的思维啊!

    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于贫困者,特别是贫困的优秀学生,多数人都怀有同情之心。捐助者的捐助行为,当然不是以回报为目的,但被捐助者却不能因此而觉得捐助是理所当然的。那些忘记捐助者甚至视捐助者为债务人的所谓优秀学生,他们优秀的,仅仅是学习成绩或者说文化成绩,并不包括他们的品德成绩或者说修养成绩。

    有这样一些贫困生,他们在学校吃喝玩乐挥霍潇洒,父母却在家脸朝黄土背朝天地为他们挣学费;也有这样一些贫困生,他们靠助学贷款读完书,毕业之后不还贷款自动失踪;还有一些贫困生,因为没钱上大学,甚至把父母告上法庭……

    感谢,不是一种奢侈品,学会感激,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素养。否则,不懂得珍惜和善待社会的爱心,不知道感激父母和他人的劳动与付出,人们捐助出来的,很可能是一个仅仅能够进行自我生产的生活机器,而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

    文/梁剑芳,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