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业版 > 财经.知本
编号:10799852
哈慈现象:折射上市公司控制权滥用之痛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0月11日 《中国医药报》 2005.10.11
     9月21日,作为“中国医疗保健第一股”,哈慈股份黯然退市与其9年前的闪亮登场一样令人瞩目。

    ■哈慈“隐身”前后

    8月31日,已经临近退市边缘的哈慈股份发布了2005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在经历了连续3年的亏损之后,哈慈上半年实现净利润859.26万元。这让一直为哈慈提心吊胆的股东们稍稍松了一口气。但就在第二天,哈慈又紧接着发布了《关于正文及其摘要的更正公告》,就“本报告期有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15处遗漏项目作了补充。而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对哈慈半年报出具的审计意见,也由原先的“非标无保留”,突然变成了“无法表示意见”。业绩报告和审计报告双双“变脸”,缘于一笔9000万元的资金。为了不让关联方占款影响到公司的中期盈利,中期报表截止的前两天哈慈向公司账户中注入了这笔巨款。但注册会计师随后进行的突击查验,证明这9000万元资金只是“匆匆过客”而已。也许正因为如此,哈慈没有在上证所规定的期限内提出股票恢复上市的申请。于是,哈慈在走过了9年由辉煌到黯淡的历程之后,悄悄地从沪市A股的名录中消失了。
, 百拇医药
    ■谁杀死了哈慈?

    即使对于不炒股的中国老百姓来说,哈慈也绝对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从被冠为有“神奇疗效”的“哈慈五行针”,到风靡减肥品市场的“V26”,哈慈曾经是医疗保健行业里响当当的明星企业。

    1996年9月,哈慈成为当时极少数直接上市的民营企业之一。此后连续3年,哈慈以每股收益0.60元、0.45元和0.47元,成为令人瞩目的绩优股。掌控着哈慈的郭立文也以14.5亿元的个人资产,在2001年《福布斯》中国内地富豪榜中排名第29位。从昔日创下日销量过千万元的辉煌,到要靠耍小聪明来保住上市资格的落魄,再到被无情摘牌的悲哀。究竟是谁杀死了哈慈?

    查阅哈慈从顶峰到谷底的这段历史,笔者找到了根由——大股东的无情盘剥,以及由违规关联交易带来的难以填补的黑洞。业内人士称,哈慈股份成为大股东“提款机”的命运,从郭立文悉数转让所持股份全身而退的那一天开始,就已经注定了。从2003年开始,哈慈的大股东占款开始迅猛增长。
, 百拇医药
    资料显示,仅2004年上半年,哈慈股份违规向控股股东哈慈集团有限公司和其他关联方提供资金3.42亿元,占公司2003年年末未经审计净资产的56%。如此大宗的资金转移,哈慈既没有履行规定的决策程序,也没有履行应有的信息披露业务。为此,上证所几度对哈慈及董事长李秀峰及管理层进行了公开谴责。

    ■上市公司之痛

    从哈慈身上,再次读到了与猴王、科龙等众多上市公司类似的故事。暴露在这些公司身上的“黑洞”无一例外地来自于大股东对控制权的滥用。这种滥用表现在制度安排上偏向非流通股股东,特别是融资、再融资等重大事项方面;违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挪用募集资金,部分上市公司违背承诺随意更改募集资金投向,特别是对衰退行业的过度投资,损害了市场效益;非公平关联交易现象普遍;违规担保屡禁不绝,对外担保超过净资产50%的担保行为较严重,为大股东担保及互保明显增长;一些控股股东重圈钱、轻回报,导致上市公司长期无分红。

, http://www.100md.com     滥用控制权何以成为众多上市公司共同的痛?上海天相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策略分析师仇彦英认为,上市公司股权的过分集中,导致公司庞大的资源被个别集体所利用,而民营上市公司更容易被狭隘的、封闭的团体或个人所操纵,因而出现运作上的透明度低、缺乏有效监管和决策上的内幕重重等问题。

    与此同时,相关法律的缺失成为控股股东滥用控制权的制度诱因。我国现行的《公司法》和《证券法》均未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行为做出具体的规范,对控股股东挪用上市公司资金、违规担保等违规行为,现阶段也只能通过管理层制定的法规和政策加以限制。另外,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关于控股股东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戒不能内化到责任人层面,这使得控股股东的实际控制者得以逃避刑事处罚及民事赔偿。

    令人欣慰的是,导致控制权滥用的“一股独大”,将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稳步推进而变为历史,而修改中的《证券法》,也将为股市的各种违规现象筑起坚固的防线。人们或许可以期待,在逐步走向成熟规范的中国证券市场上,哈慈的故事不再重复上演。

    文/新华社记者 潘清,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