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 2005年第8期
编号:10780878
经皮椎体成形术的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2005年第8期
老龄化,1PVP的适应证和禁忌证,2药物选择,3PVP的治疗机制,4PVP技术方法,5临床疗效,6主要并发症及预防,7展望,【参考文献】
     各种原因特别是老龄化或激素应用所导致的骨质疏松、脊柱的转移瘤、骨髓瘤、侵袭性血管瘤和骨巨细胞瘤,均是造成骨质丢失,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VCF)的常见原因。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剧痛、脊髓麻痹、神经功能障碍、肺功能受损、生活质量下降等。传统的治疗手段包括治疗原发疾病、卧床休息、应用止痛药物等。然而持续卧床会加重骨质丢失、肌肉僵硬及局部疼痛,同时因原发疾病的治疗起效较慢,疼痛难以在短期内缓解[1]。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是一种在放射影像引导下的非血管介入性治疗方法,该方法通过经皮穿刺,将聚甲基丙烯酸甲脂polymethlymethacrylate,PMMA)注射到患病椎体内,稳定椎体,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2,3]。椎体成形术最早应用于开放手术时,用于加强有血管瘤的椎体。1984年法国学者Galibert[4]等在外科手术填塞骨水泥的经验基础上首先采用X线监视下,经皮穿刺椎体内注射骨水泥治疗侵袭性血管瘤取得满意效果。1990年Galibert等又进一步将该技术扩大应用于椎体恶性肿瘤[3]。1994年被美国Virgina大学将该技术引入美国[5]并应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迅速引起了介入科医师及骨科医师的广泛关注。我国学者滕皋军[6,7]等1999年开始进行实验研究,并临床应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血管瘤、椎体转移瘤等疾病。

     1 PVP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PVP的适应证:(1)骨质疏松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常见于老年患者,以往多采用药物治疗和卧床休息,长期卧床可引发并发症,其中卧床后运动量减少,更加重骨质疏松,容易再发椎体压缩骨折,形成恶性循环,PVP能迅速止痛并增加脊柱强度,恢复日常活动,避免骨质疏松进一步加重;(2)脊柱恶性肿瘤:脊柱的溶骨性转移瘤和骨髓瘤常引起剧烈疼痛,部分患者因一般情况差,难以手术治疗,化疗或放疗不能迅速缓解疼痛,且可影响骨组织重建,增加椎体塌陷的发生。PVP能立即缓解疼痛并增加脊柱强度,且可与放化疗联合应用,增加疗效;(3)疼痛性椎体血管瘤:脊柱血管瘤多无症状,当引起疼痛或为侵袭性血管瘤时,放疗曾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但由于可引起各种并发症,有被PVP取代的趋势。

    PVP的禁忌证:PVP无绝对禁忌证,相对禁忌证如下:(1)椎体骨折线越过椎体后缘或骨质破坏致椎体后缘不完整者;(2)胸椎椎体压缩程度超过50%、腰椎椎体压缩程度超过75%者;(3)出凝血功能障碍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177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