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保健版 > 休闲生活 > 音乐与健康
编号:10783466
音乐治疗——心病的一剂良方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0月2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425期
     新华社福州10月18日电 (记者胡苏)一架钢琴、一套音响、几台打击乐器,就是一个音乐治疗师的工作设备。利用音乐对情绪的影响治疗抑郁、自闭等心理疾病,甚至令中风、痴呆患者恢复肢体、言语功能,“音乐”真的能治病吗?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经过国内医学界十多年的探索,虽然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人才匮乏和从业者良莠不齐等问题,但“音乐治疗”这一新兴的治疗手段已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认可。

    “心病还需心药医”

    “有位在福州工作的法国女士,患上了帕金森综合症。刚来时目光呆滞,动作僵硬,反应呆板,记忆和认知都出现了一定的障碍。我不断用各种音乐对其进行引导,几次治疗后,这位法国女士竟能够随着芭蕾舞曲做出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邱宜斌自豪地告诉记者。

    邱宜斌是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音乐治疗室主任。自从2003年5月,该院开办省内第一个音乐治疗室以来,已先后接诊了1000多名国内患者,还有十多位在福州生活的外国患者慕名前来治疗。
, 百拇医药
    邱宜斌介绍,“音乐治疗”主要是利用音乐对情绪的巨大影响,改变人的精神状态,在治疗师的引导下,听着轻松的音乐治疗心理和精神疾病。

    据了解,“音乐治疗”包括心理治疗和康复治疗两种,治疗的对象包括心理疾病、亚健康和脑血管意外等三类患者群体。

    而相关资料统计显示,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精神疾病发生率显著增长,现有精神疾病患者超过1600万人;在我国最常见的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发病率分别约为10%和20%;全国中风患者人数达600万,其中约2/3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反应迟钝、讲话困难甚至痴呆等后遗症。

    “与一般主动干预的治疗方法不同,通过音乐与情绪的对应,让患者自己找出症结所在并依靠自身力量走出心理阴影,恢复身体机能。这是一种最轻松、愉快的自然疗法了。”邱宜斌说。

    误用“音乐治疗”会让人“中毒”
, 百拇医药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国内的“音乐治疗”尚处在起步阶段,目前人们对它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误区。

    曾经有位姓高的工程师来找邱宜斌说:“医生,我工作压力太大了,老是失眠,头发也掉得厉害,您给我开个方子,挑几支曲子我回去听听吧!”

    “我简直是哭笑不得”,邱宜斌说:“其实‘音乐治疗’并不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就是听听音乐,放松放松。音乐固然重要,但如果缺乏治疗师的正确引导和对症下药,盲目的音乐治疗甚至可能导致音乐‘中毒’。”

    目前社会上还有些医疗机构,把一群患者聚集在一起,放着同一首曲子给他们听,也称之为“音乐治疗”。但邱宜斌认为这种做法是极其危险的。

    “因为不同的患者病因各有差异,相同的曲子对不同的病人可能造成截然相反的效果。例如所谓的‘死亡音乐’,能够诱导有心理阴影的病人自杀;还有一些快节奏的音乐可能会影响2岁以下儿童的智力发育。”
, 百拇医药
    邱宜斌解释说,音乐治疗过程必须包括音乐、被治疗者和治疗师三个因素,有时还应配合一定的物理和药物治疗。有些人从商店里买一些所谓的“音乐治疗录音带”回家听,也许能起到一定的放松作用,但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音乐治疗师参与,不能算是真正的音乐治疗。

    “‘音乐治疗’必须遵循科学规律”,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副理事长樊作树教授认为,“当音乐声波的振动频率与人体心电频率、脑电波频率相协调,就能产生共鸣,激发人体的潜能。如果引导不当,也可能引起患者病变。”

    “音乐治疗师”培养遭遇制度“瓶颈”

    虽然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但我国的音乐治疗人才却严重不足。

    专家介绍,在国外,音乐治疗已得到广泛认可,美国拥有音乐治疗师近5000名,日本有大约100名专业人员,而目前国内接受过专业教育并从事这一行业的不超过10人。美国的音乐治疗学科已经开展了本科、硕士乃至博士学位的专业教育,我国只有中央音乐学院等个别院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且真正能运用到临床的新生力量寥寥无几。

    一位名为“快乐白鸽”的网友在网上留言说:“好喜欢音乐治疗专业,想报考这个方向的研究生,可是又怕毕业了找不到工作。”

    另一方面,受市场利益的驱动,目前有不少人挂牌从事音乐治疗活动,相关的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收费价格竟从每小时15元至300元不等,治疗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

    “关键还是缺乏制度上的规范”。樊作树教授指出,现在我国尚未建立正规的音乐治疗师资格培养、认证、管理体系,没有门槛的限制,市场混乱,而学生毕业却拿不到从业资格,在医院里没有处方权,评不了职称,收入、待遇都受影响。,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