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研讨
编号:10783924
厚古而不薄今 重西而不轻中——对中医研究与发展的思考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0月2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426期
     王伯章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

    今年初,中国中医药报视点版就易学对中医发展的影响,及如何看待中医学的研究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一些观点触及到了学术思维模式差异的问题,在此笔者也想就此谈点个人之见。

    易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易学对中医学理论产生什么影响呢?我觉得首先是它的天人相应观(天人合一的提法比较模糊),由于确立了人在天之下、地之上,人是万物之灵的天地人三才观,人要适应天地自然才能生存、健康,人的气机生气通天的这一思想,才产生出中医学的疾病观、病因学说。例如天上有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太过,人不能适应,则成为六淫,成为外感疾病致病动因。人的七情及气血痰瘀等内在环境的失调又成为了人体产生疾病的内在因素。因此强调人体的阴阳和环境的阴阳消长同步协调才正常。另外,受易学“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影响,《内经》完善地提出了与医学适用的阴阳学说,但《内经》的阴阳学说和易学的阴阳是有区别的,同中有异的。易学讲阴阳是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内涵也较粗糙。《内经》及《伤寒论》讲三阴三阳,并结合人体生理病理加以阐明。如果说通过医易相关的研究,进一步理解古代中医理论形成的渊源和思路肯定是有好处的,也已有不少成果。
, http://www.100md.com
    中医学的组成

    笔者认为,中医学是由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组成的,是靠广大劳动人民和医疗卫生工作者几千年来的实践经验总结累积而成。谚语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床多”,这就说明中医研究不完全靠理论、医疗技术的高低与研究,更多的是靠实践经验。所以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子子孙孙都非常信赖自己的传统医学,并不因某些医学理论上的笼统的缺陷或错误就动摇信心,或者是全盘否定。

    中医学研究与发展方向

    当年,党中央号召西医学习中医、中西医结合之前,中西医之间也曾有过认识上的偏差。你说我:“厚古非今”,我说你:“崇洋媚外”。其实这种争论是没有必要的。我觉得要把二者加起来说,要厚古而不要薄今,要重西而不轻中才好。厚古是深刻认识中华民族的科技文化的源远流长,而不是谬种流传,有这种认识才能根深,重西是借助改革开放的大好环境吸收西方的科技文化的雨露阳光,有了这种认识,中西医结合才能根深叶茂。从认识的方法论源流上看,中医学的认识过程是从天地自然环境与人的统一性着眼,逐步认识人体内的种种生理病理,从宏观逐步细化。而西医是从细胞病理学到组织到器官,再到人的整体认识产生的医学,是从局部到整体的认识过程。因此,中西医对人体的认识应是能逐步互补与融合的。应坚信它们各自的理论与实践都能从不同层面反映人体科学。实际上,当前国内的医疗需求首先是中西医配合提高临床疗效,适应当代人的卫生保健需要。在过去的中西结合研究的几十年取得过不少进展,但是真正的突破还没有。方法论的问题也还没有真正解决。而用西医学的理论来整理中医学,过去的事实证明是多数行不通的。如果中医学吸取西医学及现代科学的理论与方法,逐步使中医现代化,有可能被人们逐步接受,但需要较为漫长的时间。至于吸取什么科技理论与技术,那只能够是在这长期的研究当中发现。因为在过去的这些年代中,多数是用现代的新理论阐明中医学理论的先进性、科学性,用以阐明中医学理论的本质“是什么”,并解决实际问题的极少。中医学长期以来还未能用现代语言阐述自己的理论,也使得非行内的人士及国际交流当中带来了诸多的困难,而不理解,不被接受。这也是我们的弱点。

    总之,现在西医依托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手段较专一,疗效很明确。尤其对很多急性病立竿见影。中医是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神奇领域,对多因素的慢性病或代谢免疫性疾病及少数急性病仍有着较多的优势,尚有目前西医学理论还难解释的神奇疗效。因此,从目前来说,中西医在临床实践上互相配合几乎可渗透到医学各个领域或层面上。,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