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中医之痛
编号:10796925
抢救国医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0月25日 成都日报
    核心提要

    ■成都中医名医馆荟萃了成都地区的名中医,他们80%以上已年过50岁,很多已年逾古稀。

    ■一个中医学院毕业生最少要背120个方子。有关机构曾做了一个调查,1997年只有40%的毕业生能写出60个方子。

    ■中医泰斗专家:“再过5至10年,很可能在国内找不到真正用‘辨证施治’理念治病的中医了。”

    ■抢救名医经验:电脑、数码相机、录像机上阵记录名医问诊过程。

    ■成都名中医:培养中医人才,要与时俱进,不能局限于望闻问切,也要学习现代医学技术。

    本月21日一大早,83岁的国医大师王静安和他的徒弟就一直忙个不停,每周一、三、五上午,这位被人们尊称为“王小儿”的名老中医要为30个病人问诊。
, http://www.100md.com
    他是全国53位“国医大师”之一,也是我省两位“国医大师”中唯一还在坚持行医的。当日,为有效传承王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而专门设置的“国医大师王静安工作室”正式启动。

    与王小儿齐名的肖小儿(成都中医药大学)、熊小儿、肖小儿(省医院),是成都名中医四“小儿”。近半个世纪以来,他们妙手回春的传奇故事还被很多成都人广为传诵。但目前,四“小儿”中年龄最小的省医院肖小儿也已年近花甲。

    博大精深的中医是我国的国粹,名老中医则是国粹中的珍宝,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都是不可复制的。如何抢救和传承国医精华,已经非常紧迫地摆在了人们面前。

    新闻现场 中医按摩退烧 快拍!

    10月21日,在王静安古色古香的“名医工作室”,出现了电脑、数码照相机、录像机等现代化“行头”。诊桌这头,王老一边给病人把脉,一边口述开方子;诊桌那头,一名年轻女弟子巧指如飞,在电脑上输入王老刚开出的一张处方,内容详细到病人的年龄、初诊(复诊)、症状、诊治经过、联系方式。
, 百拇医药
    一名发烧咳嗽的小孩被母亲抱着前来应诊,把脉开过处方后,王老示意弟子给孩子按摩。弟子说:“这是由我的老师传下来的,对小儿退烧、消食、增长等都有益,分按法、推法,主要是按穴位尾中、河谷……”

    王老一边口授,一边指点,有按得不对之处,更是伸手亲自示范。

    旁边,一名弟子手持相机,拍摄王老问诊的过程。他说,现在的名老中医越来越少,如果不及时整理他们的医学经验,就很容易失传。

    告急:学生成为“掘墓人”

    2003年,我市成立了成都中医名医馆,馆内荟萃了成都地区的名中医,他们80%以上已年过50岁,且大部分在60岁以上,很多已年逾古稀。

    在21日举办的成都中医名医馆开馆两周年座谈会上,一位发言者担心地说:如果5年后,像王静安先生这样的名老中医们已不能再行医了,他们宝贵的医技会不会出现后继无人的后果?
, http://www.100md.com
    名老中医已经十分珍稀,年轻的中医工作者们还能跟上他们的脚步吗?

    现状一 中医学子不会开方子

    “从中医学院毕业的学生,分到医院后在门诊部改行当西医,两三年后再摸中医,有的连处方都不会开了,有的开处方还写错别字。”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委员会委员、教授、主任中医师张勇谈起中医人才现状时十分感慨。

    根据规定,一个中医学院毕业生最少要背120个方子。有关机构曾做了一个调查,1965年有90%毕业生以上达到这个水平,1983年约有70%能背100个方子,到1997年就只有40%能写出60个方子。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蒲琳1990年从成都中医药大学毕业时,她的同学中也只有40%的人能记住80个方子。

    据了解,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中,中西医课程的比例近年来由8:2变为7:3或6:4。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陈德济认为,学中医的学生普遍对传统药方不重视,为了应付考试才记一些,中医基础知识普遍不牢固。
, 百拇医药
    现状二徒弟论证老师不科学

    名老中医王静安先生一生带徒无数,晚年却曾遇到这么一件“伤心事”:两名被指定跟着王老学医的弟子,对中医并不热衷,有时甚至用西医理论来“论证”老师的“不科学”。

    名中医刁本恕认为,与西医微观医学、把人分成局部来看不同,中医是宏观医学,强调人是一个整体,认为病情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变化的,强调用“辨证施治”的理念来看病,“头痛医脚”在中医是常见的事。但现在的医学教育模式却是用西医的理念来培养中医人才,“我们教出来的学生成了我们的掘墓人”。

    “每年毕业的医学院学生上万,但几十年过去了,真正成了中医专家的又有几人?”“再过5至10年,很可能在国内找不到真正用‘辨证施治’理念治病的中医了。”我国中医泰斗邓铁涛等专家发出这样的忧思。

    现状三 现代中医不懂医古文
, http://www.100md.com
    去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准备在全国遴选200名40岁以下的主任医师,作为学术带头人来培养,指定以医古文《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四大经典著作为主出题。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四川省只有一人考上。

    而入住成都中医名医馆的名医们,对传统医学经典几乎都是朗朗上口,有的甚至倒背如流。他们认为,中医根植于传统文化,要了解中医、学好中医,必须学好经典著作,四大经典是中医的“根”,其次是孙仲景之后的各家学说以及《中药学》《方剂学》《诊断学》等。但近百年来,传统文化被西方文化严重冲击出现断层,学着白话文长大的现代人很多连古文句都不会断,更别说是去理解、掌握医古文了。

    新闻背景 为什么中医路难走?

    成名难在30岁以前基本上是打基础的阶段,名中医们都淡薄名利,熬得住清苦:王静安9岁拜师学徒,从干杂活开始,碾药、熬药样样精通;受家学影响,刁本恕自幼熟读古文和医书,曾口尝数种中药,药材真伪看、摸、闻、尝便知。但现在,不少医学院学生毕业后为了挣钱,改行当西医,并不对中医的传承进行深入研究。
, http://www.100md.com
    学无涯张勇教授数十年来一直潜心研究用中医攻克西医弱项的肺间质纤维化、间质性肺炎、风湿性关节炎等,“钻到中医传统经典古籍里后,才真正发现从学校里学到的不过是沧海一粟。”张勇说。

    中医博大精深,像我,跟随老师10余年,仍觉得有很多值得学的东西,在临床上遇到什么难题都要向老师请教、探讨。”10多年来,王静安的弟子刁本恕虽然继承了王老衣钵,但他仍不敢奢谈已学全王老的经验。

    抢救:现代手法留经验

    方法一拍下中医临床治疗

    今年,全国有100位像王老一样的名老中医的行医经验,被列入国家中医管理局的国家级攻关课题“名老中医临床诊疗经验及传承方法研究”。课题将运用现代技术(如摄影)系统地记录下名老中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总结分析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研究如何更好地传承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相关课题中,王老既是指导者,也是被研究对象。课题负责人刁本恕的课题提纲已经出炉,大致分为王老的治学方法、临床诊疗特色、临床用药规律、临床治疗特点、学术思想精解、临床精要等几个方面。
, http://www.100md.com
    “中医也有很多流派。如果把各流派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再把这些精粹结合起来,培养出来的人才一定是‘医林高手’。”刁本恕认为。

    方法二名医带徒贴身培养

    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内科主任、省市名中医王晓东是成都市名医馆的一位名医。他家四代行医,父亲是我市名中医王文雄。1966年,他开始跟从父亲学医,在学校学习理论,在家里学习临床经验。王晓东认为,通过“师带徒”方式,老师将自己的经验、体会传授给学生,但不是所有的细节都要讲出来,有些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师徒之间的默契。

    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陈德济认为,这种传统的传授方式也有其局限性:一方面这种培养人才方式面太窄;一方面有些徒弟学到手艺后,不要师傅了,有些师傅怕弟子超过自己。有些老中医认为异地带徒更好,免得学生学成后抢师傅的饭碗,老师和学生之间还更能产生学术思想的碰撞。

, http://www.100md.com     新闻背景传承中医国家试点

    我国从1990年开展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即由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一批老专家为“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再确定一批学生跟随。学习时间为3年,期间1名中医带1名学生。目前,“师带徒”已进行到第三批:第一批师徒着眼于抢救年事已高的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第二批侧重于培养高层次中医临床和重要技术人才,第三批要求学术继承人不仅要基本达到指导老师的临床疗效和技能技艺水平,还要能按照中医药学术发展规律,结合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对本学科领域某一方面提出新见解、新观点。

    另据了解,20年前山东中医药大学曾开设实验班,从小学到博士班,以医古文经典著作为教材,以辨证施治的理念为主要内容,辅以英语、西医知识,当年的小娃娃现在已经成为我国中医界的栋梁。

    传承:去粗存精创新篇
, 百拇医药
    观点一 培养辨证施治理念

    “刁老师,我将就到用上次的方子再煎几副药行不行?”10月21日,成都中医名医馆刁本恕诊室,一名排队的患者不愿久候,插言问道。

    “那怎么行!马上就要霜降了,开的方子肯定不能一样!”正忙着把脉的刁本恕答道。

    “中医是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季节来治疗疾病的,不像西医那样把人从生理结构上解剖似地分离开来治疗,因此学中医最重要的就是学会用中医思路去辨证地看待病人、病情。”刁本恕说,他带徒先让弟子跟在王老等老中医身边一段时间,不单是记录方子,而是带着思考去看:同样都是小儿感冒,为什么每个病人开的方子不一样?为什么要这样开?老中医在看病时的思维方式是什么?

    观点二中西结合攻疑克难

    年仅47岁的张勇已是教授、主任中医师,他运用对西医的病因、诊断、治疗都比较了解的优势,“洋为中用”,走中西医结合道路,专攻疑难杂症,在中医的继承创新上摸索出了自己的道路。
, http://www.100md.com
    名中医王晓东认为,培养中医人才,要与时俱进,不能局限于望、闻、问、切,中医也要学习现代医学技术,既要继承中医辨证施治、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方法,也要学习借鉴西医的高科技治疗手段来辅佐治疗。

    2003年,蒲琳开始跟从王晓东学习。从中医学院毕业后,她一直从事西医。两年多来,她一方面温习了中医的基础知识,一方面想学习老师用中医治疗消化道系统疾病的方法,想中西医结合治疗内分泌疾病。

    观点三 中医人才要走向复合型

    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地位正在提高,复合型的中医药人才在欧洲很吃香,目前欧洲的一些中医治疗中心很需要既懂中医药、又懂外语的人才。

    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陈德济认为,我国能基本保障13亿人口的健康问题,中医中药解决了我国80%人口的健康问题,功不可没。中药价格低,很受群众欢迎。虽然现在经济在不断发展,但能在高档医院看病的毕竟是少数,要解决百姓看病难的问题,既要培养名中医,更要培养好基层中医医务人员。

    有专家认为,目前我国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需要临床普及型中医全科专业人才,即面向社区和家庭,集中医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有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的中医专业专科人才。他们需要熟练掌握中医理论知识,熟悉中医古典著作、中医临床各科知识技能,中医健康教育和护理知识,同时具备西医基础理论知识,临床知识、急救知识、预防接种知识、计划生育知识等等。

    , http://www.100md.com(王眉灵 陈伟 张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