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 2005年第5期
编号:10792968
大肠癌肝微转移预测的研究现状
http://www.100md.com 《中国普通现代外科进展》 2005年第5期
肝·肿瘤转移,,结直肠肿瘤·肝·肿瘤转移,1微转移的概念,2大肠癌肝微转移的发生机制,3大肠癌肝微转移的检测方法,4大肠癌肝微转移标志物的选择,5CRC肝微转移的检测途径,6小结,参考文献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肝·肿瘤转移

    近20年来,虽然大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治疗方法不断改进,但病人的预后并无明显改善,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50%,大约40%的病人在5年内出现腹腔复发和肝转移,但这些病人在手术前后的常规检查中(包括手术探查、CT、普通病理切片等)并未发现显性转移灶,这表明微小的转移灶客观存在着。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及荧光定量PCR技术的成熟和完善,检测微转移癌细胞已成为可能。本文就国内外CRC肝微转移的发生及检测方法作一综述。

    1 微转移的概念

    微转移是指用常规临床病理学方法不能检出的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转移[1],微转移灶常常是指小于2mm的癌细胞沉积[2]。一般来说,微转移灶无任何临床表现,常规手术探查、B超、CT、普通病理切片等很难发现。在血液中,常规方法不能检测出癌细胞,但血循环中已有癌细胞存在即属微转移,多数研究认为门静脉血中检测到癌细胞是肝微转移的早期事件,监测门静脉血癌细胞可预测肝微转移的存在或肝微转移的潜能。

     2 大肠癌肝微转移的发生机制

    CRC肝转移的发生主要是门静脉、肝动脉和淋巴液的回流所致,少数是腹腔内播散所导致。癌细胞经血流转移至内脏必须经过以下几个步骤:在原始部位浸润性生长→微血管形成→癌细胞侵犯微血管→癌细胞脱落→在血循环中生长→粘附在靶器官的血管上→在靶器官中生长[3]。具体过程如下[4]:(1)侵袭细胞外基质:原发灶中癌细胞分泌的各种酶类消化细胞外基质,导致癌细胞突破结缔组织构成的屏障。(2)进入门静脉系统:癌细胞与基底膜及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在基质金属酶、肝素酶、胞浆素、弹力蛋白酶、尿激酶等作用下,癌细胞穿过血管内皮及基底膜,进入门静脉系统。(3)癌细胞在循环中存活:进入血液的癌细胞很少有进一步增殖的能力,大部分被宿主杀死,部分处于休眠状态,只有一小部分具有高转移潜能的细胞亚群能与血管内皮粘附,穿出管壁,形成转移灶。(4)癌细胞在肝脏内增殖:癌细胞在穿出血管后能否在一个新的微环境下生长,这是决定转移灶形成的关键。研究发现CRC较之腹腔其他消化器官的癌肿易发生肝转移,可能是与其癌细胞CEA及PGE2方面的生物学特性有关[5]。

     3 大肠癌肝微转移的检测方法

    3.1 连续切片法连续切片是最早用于肿瘤淋巴结微转移检测的方法,但此方法工作量大且易于遗漏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350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