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
Factors associate with iron insufficient anemia and intervention measures.
HE Hui-fen,GUAN Hui-yue,WANG Li-fang.
(Huizhou Municip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Huizhou516000,Guangdong,P.R.China)
摘要: 缺铁性贫血是全球性常见的营养问题之一,根据WHO的报告,全球有20亿人处于贫血状况。婴幼儿、生育期女性是缺铁性贫血的高危人群,严重影响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常见的直接原因有吸收不足、疾病所致铁丢失过多或在特定条件下对铁生理需求增高;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等方面因素对其有一定的影响。主要干预措施有:加强健康教育;采用铁补充剂或食物强化;发展经济,改善环境,改变膳食结构。
关键词:缺铁性贫血;影响因素;干预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指体内可用来制造血蛋白的贮存铁已被用尽,红细胞生成受到障碍时所发生的贫血。是全球性常见的营养问题之一,根据WHO的报告,全球约有20亿人处于贫血状况。在生育年龄的妇女(特别是孕妇)和婴儿中,这种贫血的发病率很高,其中一些贫血程度较轻的病例常被忽视。在钩虫病流行地区如桑、棉、麻种植地区,缺铁性贫血不但多见,贫血的程度也较重 [1] ,但近年来随着医药卫生条件的改善,农村经济情况的好转,该病的发病情况和严重的程度已有明显好转。婴幼儿、生育期女性是缺铁性贫血的高危人群,因此,充分了解缺铁性贫血的现况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有针对性采取干预措施,为促进婴幼儿、生育期妇女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教育提供科学的依据是十分重要的。
1 缺铁性贫血的现状
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最多见的贫血,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据WHO报告,全球缺铁性贫血患者达20亿,还有40~50亿人处于铁缺乏状态,其中90%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并指出最容易遭受贫血的人群依次为孕妇、学龄前儿童、低出生体重婴儿、其他女性、老年人、学龄儿童和成年男性。我国IDA病发病率更高。根据WHO报告,亚洲孕妇贫血患病率为40%。儿童为50%,2岁以内婴幼儿高达92%。据我国普查资料表明,儿童血红蛋白低于120g/L约占70%,低于110g/L约占50% [2] 。近几年来的研究表明,孕产妇贫血是一个常见且严重的营养问题,尤其是缺铁性贫血。它不仅危害母亲健康,而且会对下一代产生不良影响 [3] 。目前国内外对妊娠期妇女缺铁性贫血患病情况研究较多,孕期妇女贫血患病率一般在20%~50%;而对非孕期育龄妇女的贫血状况研究相对较少。育龄期妇女不仅经历月经、怀孕、分娩、避孕等的特殊时期,而且在政治、经济、社会和家庭中扮演重要角色,所以她们的健康状况应引起特别的重视。育龄非孕期妇女贫血患病率也相当高,1999年有报道:北京地区育龄妇女贫血患病率高达31.2%,比发达国家5%高出很多,说明育龄妇女贫血问题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育龄妇女常见的疾病,尤其是缺铁性贫血。值得注意的是,贫血患者中有84.3%为轻度贫血,患者多无自觉症状,因而不易自己发现,贻误诊治 [4] 。因此,对于育龄妇女贫血这一威胁妇女健康的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目前,国内外儿童、孕妇缺铁性贫血研究较多,但对特定人群的缺铁性贫血研究较少。企业女工由于文化素质低,经济收入少,社会地位低等状况使得她们对自身健康缺乏必要关注,目前国内外尚较少报道关于企业女工贫血状况及干预效果。1993年有文章调查了447名19~45岁非孕期纺织女工贫血患病率为34%(Hb<120g/L) [5]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阶段,在经济发达地区,营养过剩导致肥胖患者患病率持续上升,另一方面在贫困地区或农村,营养缺乏导致各种营养不良性疾病也屡见不鲜,因此,处于双重疾病负担之下。据1992年全国第三次营养调查结果表明:18~60岁的人群中,城市女性贫血率为28.25%,农村女性为25.82%,城市男性贫血率为14.08%,农村男性为16.36% [6] 。这说明缺铁性贫血是我国常见的营养缺乏病。2004年有报道,广东省居民贫血标化患病率为14.2%,其中女性(16.7%)高于男性(10.0%),农村(16.1%)高于城市(12.3%),婴幼儿、生育期女性、老年人仍然处于较高的贫血水平,这是由于这些人群生理需求增加,或慢性病导致损失过多,但没有及时补充造成的 [7] 。这次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居民贫血率低于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结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 [8] ,仍然处于较高水平。因此,缺铁性贫血仍是广东省一个重要的营养缺乏性疾病,农村居民、女性、婴幼儿、老年人是缺铁性贫血的易感人群,是今后防治工作的重点。
2 缺铁性贫血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2.1 缺铁性贫血的直接原因及影响 常见的直接原因有吸收不足、疾病所致丢失过多或在特定条件下生理需求增高等。在生长过快的婴幼儿、青少年、有月经或在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妇女,由于铁的需要量增多,如果饮食中缺少铁则易导致缺铁性贫血。无论人乳、牛乳或羊乳的铁含量均很低(1mg/L),谷类食物如米、面等含铁量也很低,且所含磷酸及肌酸六磷酸能与铁形成复合物使铁不易被吸收 [1] 。故8个月以上的婴幼儿如果仍以乳类或谷类食物为主要营养而未及时增添蛋黄、肝、肉类等食物,尽管体重可以增加,但常发生缺铁性贫血。青春期的女孩因月经来潮,如果铁的供应不足也易发生贫血。月经过多、多次妊娠和哺乳是妇女最多见的缺铁性贫血的原因。有关研究结果表明:月经来潮天数与贫血患病率有关,天数越长贫血患病率越高,月经天数延长,造成失血量增加,贫血患病率升高 [9] 。王临虹等人的单因素分析表明:分娩过的妇女贫血患病率显著高于未分娩过的妇女,差异有极显著性 [4] 。但多变量分析未显示出相关性。据统计,我国孕妇缺铁性贫血患病率在30%~50%左右,是孕期最常见的营养缺乏病。如果孕期储铁不足,而在妊娠、分娩及哺乳中铁剂大量丢失而又不能及时补充铁剂,则使贫血患病率大大增加。所以,妇女经历分娩应是贫血患病率增高的原因之一。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铁吸收障碍而导致的缺铁性贫血,如长期严重腹泻、胃全切除后病人以及缺乏胃游离盐酸的病人等。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最常见、最重要的原因 [1] 。在成年人中最多见的失血原因是消化道出血如溃疡病、癌、钩虫病、食道曲张静脉出血、痔出血以及服用水杨酸后发生胃窦炎等。体育锻炼与贫血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经常锻炼者贫血患病率高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 [4] ,说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贫血可能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在有关因素的调查中还发现:独生子女患病率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 [10] 。心理因素调查分析发现,许多贫血学生认为,身体苗条才美,故不恰当节食,形成豆芽体形。另外家长的文化素质也有一定的影响。1999年调查上海地区高危人群铁缺乏症的患病率和危险因素,结果表明:月经期妇女、妊娠期妇女和青少年患病率分别为:11.39%,19.28%及9.84%,主要的危险因素:月经期妇女经量过多,青少年为营养因素 [11] 。
2.2 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影响缺铁性贫血发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生理方面的因素,而且还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及医疗保健服务等因素有关,它们可以相互作用共同造成育龄妇女高发生率的状况 [12] 。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社会经济和文化习俗。比方说,贫穷导致膳食质量下降且无力增加营养和购买营养补充剂;文化程度低或营养知识缺乏导致不懂得合理膳食,社会崇尚苗条,过份节食导致营养缺乏。这些都是贫血发生的根本原因 [7] 。其他社会经济及家庭因素等方面经单因素显示出贫血的发生与婚姻状况、妇女有无经济收入、家庭人口数、家庭消费结构等因素有显著性相关 [4] ,并且婚姻状况、家庭消费结构仍然进入多因素分析方程,这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妇女在社会及家庭的地位和自主权的程度,如未婚、有独立的经济收入妇女、小家庭,则妇女有更高的家庭地位、经济支配权以及更多的自我照顾。也有报道认为个人收入高,用于娱乐消费多者,贫血患病率低 [13] 。研究表明:不同职业和教育程度的人群贫血患病率不同,受教育程度越低贫血患病率越高。职业和受教育程度反映了妇女的社会经济地位,影响着妇女对自我保健知识的了解、接受医疗保健的态度,以及对医疗保健的经济承受能力,而这些方面也可能影响贫血的发生。另一方面,也可能与不同职业的劳动强度差异和接触职业有害因素有关。国内也曾有过教育程度与孕期贫血有一定关系的报道,认为未受教育的妊娠者中贫血发生率高 [3] 。所以,职业和受教育可能是贫血发生的有关影响因素。贫困地区农村育龄妇女缺铁性贫血的原因,主要是膳食中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导致铁吸收率低 [14] 。
3 缺铁性贫血干预措施的研究
缺铁性贫血可以引起工作和学习效率下降、生长发育迟滞、抗感染能力下降等一系列健康问题,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情况更加令人担忧 [15] 。婴幼儿、生育期 妇女是缺铁性贫血高危人群,严重影响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因此,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加强对高危人群贫血的防治工作,改善贫血状况,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是一项紧迫及重要的任务。主要干预措施有以下几点。
3.1 加强健康教育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贫血高危人群的知识水平,是减少贫血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营养教育,提高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非常重要,营养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有:挑选含铁丰富且吸收率高的食物,例如猪肝、鸡鸭蛋汤、瘦肉、鱼虾等;应加强饮食卫生的宣传教育,合理安排膳食,减少鞣酸、草酸等抑制铁吸收食物的摄入,如:少喝浓茶等。预防各种疾病发生,避免因疾病所致丢失过多引起的贫血;对特殊生理阶段(怀孕、婴幼儿、老年人)要适量补充铁剂。如用铁强化酱油,尽可能早期发现孕妇贫血并积极治疗,加强贫血孕妇的营养健康教育,尽量减少不良妊娠结果的发生 [16] 。
3.2 采用铁补充剂或食物强化进行干预 2岁以下婴幼儿贫血的主要原因是出生体重过低、母亲贫血。因此,通过营养教育,提高膳食质量很重要,通常可食用铁补充剂或食物强化等干预措施改善孕妇的营养状况 [17] ,据罗文海等人研究表明 [18] :妊娠中后期每日服用右旋糖苷铁对防治孕妇和婴儿贫血有重要作用,它既能改善孕妇Hb含量等指标的结果,并能降低孕妇妊娠后期的贫血患病率;也能提高婴儿Hb含量和降低婴儿贫血患病率 [18] 。同时6月龄后的婴儿要适量增加铁补充剂。对育龄妇女、月经期妇女、青少年适当增加铁补充剂。张俊黎等人 [14] 研究了山东省农村贫困地区育龄妇女缺铁性贫血患病状况,观察铁强化面粉改善缺铁性贫血的效果,实施铁强化面粉干预等措施后,强化组铁摄入量大幅度增加,高于对照组;强化组的贫血率明显下降,低于对照组,说明贫困地区农村育龄妇女膳食中铁的摄入量低,贫血患病率较高。采用面粉中强化铁进行干预的措施对改善缺铁性贫血效果非常明显。这与何志谦等报道的铁强化食盐 [19] 、陈洁英等报道的铁强化亨氏米粉 [20] 、霍君生报道的铁强化酱油(NaFe EDTA强化酱油的研究,中国预防医学院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1997)改善缺铁性贫血的效果是一致的。提示面粉中强化硫酸亚铁对于改善人群的贫血状况是经济有效的。仝丽丽 [21] 调查非孕妇贫血状况及影响贫血发生的因素发现,妊娠缺铁性贫血发生率为21.00%。随着孕周的进展,贫血发生率增高,尤其以妊娠28周后发生率上升显著,占29.65%,建议对孕妇尽早补铁剂,可从孕12周后开始,孕28周后Hb<100g/L时应予以干预治疗;张珠兰 [22] 等调查了解孕妇体内铁代谢状况及影响贫血发生因素,妊娠缺铁性贫血发生率为17.29%,随着孕周的进展贫血发生率增高,孕28~36周贫血发生率高达29.91%,铁缺乏症的发生率高达82.05%,此阶段孕妇处于贮铁耗尽状态,建议对孕妇的补铁可从孕12周后开始。孕28周后Hb<105g/L时可考虑诊断缺铁性贫血并予以干预治疗。Massot等 [23] 回顾分析了妇女中贫血的发生情况,孕妇贫血发生率为7.7%,孕妇缺铁性贫血发生率为35%,31%贫血患者是发生在孕期的第3个月,而在第1个月即可检测到血红蛋白和铁蛋白的下降,提示第一个月当血红蛋白水平在11g/dl~13g/dl之间时给予小剂量铁剂治疗能够有效治疗缺铁性贫血。
3.3 发展经济,改善环境,改变膳食结构 2岁以上的人群贫血的主要原因是受社会因素以及经济状况的影响,主要是经济收入低、文化水平和知识层次低,这与WHO所报告的一致。根本出路是要通过发展经济,提高收入和生活水平,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改变膳食结构及用增加营养,从而减少贫血的发生。因此,学校食堂应根据学生的营养需求确定食谱或烹调方式。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生营养知识的健康教育,建立合理的膳食结构,为学生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饮食环境 [24] 。为了方便有效的评价膳食营养情况,可采用“食物食用量百分评价法”来评价学生的膳食营养状况 [25] ,这种方法将日常食用的食物分成5大类,即:牛奶、蔬菜和水果、肉类、谷物类和水,基本涵盖了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通过食物量百分评价法原理,可改变学校学生膳食结构不合理状况,调整膳食结构,以满足学生生长、发育需要,减少贫血患病率发生。Gopaldss [26] 研究了女工午餐饮食的改善能否有效改变和提高她们的缺铁性贫血状况,在3个月的干预期内给予大量的以谷类为基础的食物和醋栗汁,结果说明有效的工作餐能够提高女工的血红蛋白水平,改善贫血状况,并能改善雇主和雇员的关系。王临虹等 [4] 人研究认为,育龄妇女贫血患病率较高,是危害妇女健康的常见病。建议:①重视育龄妇女贫血发生,尤其是对已婚育龄妇女;②对孕产妇给予积极预防贫血措施。注意加强分娩后育龄妇女贫血的防治;③对月经不规律者注意预防和及时诊治贫血的发生;④加强职业妇女劳动保护,尤其是工人和农民;⑤加强营养,注意饮食卫生,注意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陈国桢.内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485~496.
[2]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卫生防病实用大全[M].第1版.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2.627.
[3]张艳敏.妊娠期缺铁性贫血[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1993,3:126~128.
[4]王临虹,赵更力,陈丽君,等.育龄妇女贫血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9,20(3):158~161.
[5]Li-R.Prevelence and type of anemia in femal cotton mill Worker in Beijing
[J].China.Bri J Nutr,1993,40:787~796.
[6]常素英,葛可佑,翟凤英,等.我国成人贫血的营养因素分析[J].营养学报,1998,20(2):132~137.
[7]马文军,陈美芬,许燕君,等.2002年广东省居民贫血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4,30(4):1~4.
[8]Amy LF,Mary EC,Laura KK,et al.Iron deficiency anemia:higher Preva-lence in Mexican American than in non-hispanic White females in the third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1988-1994[J].Am J Clin Nutr,2000,72:963~968.
[9]何志谦,许月初,李慧坚,等.妇女月经失血及铁的损失[J].营养学报,1993,15:27~31.
[10]彭介玉.沙市中小学贫血及有关因素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1999,20(1):9~10.
[11]林果为.铁缺乏症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J].上海医学,1999,22 (2):74~77.
[12]Milman-N.Iron levels in1359Danish Women in relation to menstruation
use of oral contraceptives and panity Vgeskr lager,1993,155:3661~3665.
[13]Fujii-M,Influence of living conditions on the incidence of anemia and ef-fects of health guidance and diet Supplementaion on recovery fron anemia of women in fishing viuage[J].Tokushima J EXP Med,1993,40:191~197.
[14]张俊黎,迟玉聚,王桂春,等.山东省贫困地区农村育龄妇女缺铁性贫血调查及其干预措施评价[J].预防医学文献信息,2002,8(2):139~140.
[15]Matia Claret CM.Hadler,Yara Juliano,Sigulem DM.Anemia in infancy:e- tiology and Prevence[J].Jomal de Pediatria,2002,78(4):321~326.
[16]胡志坚,许榕仙.孕妇贫血对妊娠的结果影响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0,18(6):660~661.
[17]Suzana de Souza Queiroz,Macrco A de ATorres.Iron deficiency anemia in
Children[J].Joumal de Pediatria,2000,76(Supp4):298~303.
[18]罗文海,汤福广.右旋糖苷铁对孕妇和婴幼儿Hb含量影响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2,18(7):809~811.
[19]何志谦,吴文英.铁强化食盐预防IDA效果的观察[J].营养学报,1988,10(4):371.
[20]陈洁英,张勉.铁强化亨氏米粉预防缺铁性贫血的效果观察[J].营养学报,1990,12(3):303~304.
[21]仝丽丽.孕妇缺铁性贫血700例调查[J].实用新医学,2003,5(1):22~23.
[22]张珠兰.孕中期妇女缺铁性贫血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1998,14(3):156~158.
[23]Massot,et al.Asurvey of iron deficiency anaemia during pregnancy in Bel-
gium:analysis of routine hospital laboratory data in mons[J].Acta Clin
Belg2003,58(3):169~177.
[24]郑曼莹.某全日制寄宿学校营养状况调查及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2001,28(1):121~122.
[25]唐莉蓉,李嘉.用“食物食用量百分评价法”对幼儿膳食营养进行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02,18(6):720.
[26]Gopaldss Iron-deficiency anemia in youngworkingwomen can be reduced
by increasing the consumption of cereal-based fermen ted foods or goose-berry juice at the workplace[J].Food Nutr Bull2002,23(1):94~105.
惠州市科技局立项课题《惠州市企业女工贫血状况调查及干预效果》的系列文章之一,该课题为市科技局科研基金支持项目.
作者单位:惠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惠州 516000
作者简介:何慧芬(1965~),女,汉族,广东惠州人,医学学士,副主任医师,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收稿日期:2005-03-21, http://www.100md.com(何慧芬,管辉岳,王丽芳)
HE Hui-fen,GUAN Hui-yue,WANG Li-fang.
(Huizhou Municip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Huizhou516000,Guangdong,P.R.China)
摘要: 缺铁性贫血是全球性常见的营养问题之一,根据WHO的报告,全球有20亿人处于贫血状况。婴幼儿、生育期女性是缺铁性贫血的高危人群,严重影响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常见的直接原因有吸收不足、疾病所致铁丢失过多或在特定条件下对铁生理需求增高;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等方面因素对其有一定的影响。主要干预措施有:加强健康教育;采用铁补充剂或食物强化;发展经济,改善环境,改变膳食结构。
关键词:缺铁性贫血;影响因素;干预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指体内可用来制造血蛋白的贮存铁已被用尽,红细胞生成受到障碍时所发生的贫血。是全球性常见的营养问题之一,根据WHO的报告,全球约有20亿人处于贫血状况。在生育年龄的妇女(特别是孕妇)和婴儿中,这种贫血的发病率很高,其中一些贫血程度较轻的病例常被忽视。在钩虫病流行地区如桑、棉、麻种植地区,缺铁性贫血不但多见,贫血的程度也较重 [1] ,但近年来随着医药卫生条件的改善,农村经济情况的好转,该病的发病情况和严重的程度已有明显好转。婴幼儿、生育期女性是缺铁性贫血的高危人群,因此,充分了解缺铁性贫血的现况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有针对性采取干预措施,为促进婴幼儿、生育期妇女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教育提供科学的依据是十分重要的。
1 缺铁性贫血的现状
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最多见的贫血,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据WHO报告,全球缺铁性贫血患者达20亿,还有40~50亿人处于铁缺乏状态,其中90%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并指出最容易遭受贫血的人群依次为孕妇、学龄前儿童、低出生体重婴儿、其他女性、老年人、学龄儿童和成年男性。我国IDA病发病率更高。根据WHO报告,亚洲孕妇贫血患病率为40%。儿童为50%,2岁以内婴幼儿高达92%。据我国普查资料表明,儿童血红蛋白低于120g/L约占70%,低于110g/L约占50% [2] 。近几年来的研究表明,孕产妇贫血是一个常见且严重的营养问题,尤其是缺铁性贫血。它不仅危害母亲健康,而且会对下一代产生不良影响 [3] 。目前国内外对妊娠期妇女缺铁性贫血患病情况研究较多,孕期妇女贫血患病率一般在20%~50%;而对非孕期育龄妇女的贫血状况研究相对较少。育龄期妇女不仅经历月经、怀孕、分娩、避孕等的特殊时期,而且在政治、经济、社会和家庭中扮演重要角色,所以她们的健康状况应引起特别的重视。育龄非孕期妇女贫血患病率也相当高,1999年有报道:北京地区育龄妇女贫血患病率高达31.2%,比发达国家5%高出很多,说明育龄妇女贫血问题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育龄妇女常见的疾病,尤其是缺铁性贫血。值得注意的是,贫血患者中有84.3%为轻度贫血,患者多无自觉症状,因而不易自己发现,贻误诊治 [4] 。因此,对于育龄妇女贫血这一威胁妇女健康的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目前,国内外儿童、孕妇缺铁性贫血研究较多,但对特定人群的缺铁性贫血研究较少。企业女工由于文化素质低,经济收入少,社会地位低等状况使得她们对自身健康缺乏必要关注,目前国内外尚较少报道关于企业女工贫血状况及干预效果。1993年有文章调查了447名19~45岁非孕期纺织女工贫血患病率为34%(Hb<120g/L) [5]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阶段,在经济发达地区,营养过剩导致肥胖患者患病率持续上升,另一方面在贫困地区或农村,营养缺乏导致各种营养不良性疾病也屡见不鲜,因此,处于双重疾病负担之下。据1992年全国第三次营养调查结果表明:18~60岁的人群中,城市女性贫血率为28.25%,农村女性为25.82%,城市男性贫血率为14.08%,农村男性为16.36% [6] 。这说明缺铁性贫血是我国常见的营养缺乏病。2004年有报道,广东省居民贫血标化患病率为14.2%,其中女性(16.7%)高于男性(10.0%),农村(16.1%)高于城市(12.3%),婴幼儿、生育期女性、老年人仍然处于较高的贫血水平,这是由于这些人群生理需求增加,或慢性病导致损失过多,但没有及时补充造成的 [7] 。这次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居民贫血率低于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结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 [8] ,仍然处于较高水平。因此,缺铁性贫血仍是广东省一个重要的营养缺乏性疾病,农村居民、女性、婴幼儿、老年人是缺铁性贫血的易感人群,是今后防治工作的重点。
2 缺铁性贫血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2.1 缺铁性贫血的直接原因及影响 常见的直接原因有吸收不足、疾病所致丢失过多或在特定条件下生理需求增高等。在生长过快的婴幼儿、青少年、有月经或在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妇女,由于铁的需要量增多,如果饮食中缺少铁则易导致缺铁性贫血。无论人乳、牛乳或羊乳的铁含量均很低(1mg/L),谷类食物如米、面等含铁量也很低,且所含磷酸及肌酸六磷酸能与铁形成复合物使铁不易被吸收 [1] 。故8个月以上的婴幼儿如果仍以乳类或谷类食物为主要营养而未及时增添蛋黄、肝、肉类等食物,尽管体重可以增加,但常发生缺铁性贫血。青春期的女孩因月经来潮,如果铁的供应不足也易发生贫血。月经过多、多次妊娠和哺乳是妇女最多见的缺铁性贫血的原因。有关研究结果表明:月经来潮天数与贫血患病率有关,天数越长贫血患病率越高,月经天数延长,造成失血量增加,贫血患病率升高 [9] 。王临虹等人的单因素分析表明:分娩过的妇女贫血患病率显著高于未分娩过的妇女,差异有极显著性 [4] 。但多变量分析未显示出相关性。据统计,我国孕妇缺铁性贫血患病率在30%~50%左右,是孕期最常见的营养缺乏病。如果孕期储铁不足,而在妊娠、分娩及哺乳中铁剂大量丢失而又不能及时补充铁剂,则使贫血患病率大大增加。所以,妇女经历分娩应是贫血患病率增高的原因之一。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铁吸收障碍而导致的缺铁性贫血,如长期严重腹泻、胃全切除后病人以及缺乏胃游离盐酸的病人等。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最常见、最重要的原因 [1] 。在成年人中最多见的失血原因是消化道出血如溃疡病、癌、钩虫病、食道曲张静脉出血、痔出血以及服用水杨酸后发生胃窦炎等。体育锻炼与贫血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经常锻炼者贫血患病率高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 [4] ,说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贫血可能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在有关因素的调查中还发现:独生子女患病率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 [10] 。心理因素调查分析发现,许多贫血学生认为,身体苗条才美,故不恰当节食,形成豆芽体形。另外家长的文化素质也有一定的影响。1999年调查上海地区高危人群铁缺乏症的患病率和危险因素,结果表明:月经期妇女、妊娠期妇女和青少年患病率分别为:11.39%,19.28%及9.84%,主要的危险因素:月经期妇女经量过多,青少年为营养因素 [11] 。
2.2 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影响缺铁性贫血发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生理方面的因素,而且还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及医疗保健服务等因素有关,它们可以相互作用共同造成育龄妇女高发生率的状况 [12] 。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社会经济和文化习俗。比方说,贫穷导致膳食质量下降且无力增加营养和购买营养补充剂;文化程度低或营养知识缺乏导致不懂得合理膳食,社会崇尚苗条,过份节食导致营养缺乏。这些都是贫血发生的根本原因 [7] 。其他社会经济及家庭因素等方面经单因素显示出贫血的发生与婚姻状况、妇女有无经济收入、家庭人口数、家庭消费结构等因素有显著性相关 [4] ,并且婚姻状况、家庭消费结构仍然进入多因素分析方程,这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妇女在社会及家庭的地位和自主权的程度,如未婚、有独立的经济收入妇女、小家庭,则妇女有更高的家庭地位、经济支配权以及更多的自我照顾。也有报道认为个人收入高,用于娱乐消费多者,贫血患病率低 [13] 。研究表明:不同职业和教育程度的人群贫血患病率不同,受教育程度越低贫血患病率越高。职业和受教育程度反映了妇女的社会经济地位,影响着妇女对自我保健知识的了解、接受医疗保健的态度,以及对医疗保健的经济承受能力,而这些方面也可能影响贫血的发生。另一方面,也可能与不同职业的劳动强度差异和接触职业有害因素有关。国内也曾有过教育程度与孕期贫血有一定关系的报道,认为未受教育的妊娠者中贫血发生率高 [3] 。所以,职业和受教育可能是贫血发生的有关影响因素。贫困地区农村育龄妇女缺铁性贫血的原因,主要是膳食中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导致铁吸收率低 [14] 。
3 缺铁性贫血干预措施的研究
缺铁性贫血可以引起工作和学习效率下降、生长发育迟滞、抗感染能力下降等一系列健康问题,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情况更加令人担忧 [15] 。婴幼儿、生育期 妇女是缺铁性贫血高危人群,严重影响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因此,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加强对高危人群贫血的防治工作,改善贫血状况,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是一项紧迫及重要的任务。主要干预措施有以下几点。
3.1 加强健康教育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贫血高危人群的知识水平,是减少贫血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营养教育,提高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非常重要,营养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有:挑选含铁丰富且吸收率高的食物,例如猪肝、鸡鸭蛋汤、瘦肉、鱼虾等;应加强饮食卫生的宣传教育,合理安排膳食,减少鞣酸、草酸等抑制铁吸收食物的摄入,如:少喝浓茶等。预防各种疾病发生,避免因疾病所致丢失过多引起的贫血;对特殊生理阶段(怀孕、婴幼儿、老年人)要适量补充铁剂。如用铁强化酱油,尽可能早期发现孕妇贫血并积极治疗,加强贫血孕妇的营养健康教育,尽量减少不良妊娠结果的发生 [16] 。
3.2 采用铁补充剂或食物强化进行干预 2岁以下婴幼儿贫血的主要原因是出生体重过低、母亲贫血。因此,通过营养教育,提高膳食质量很重要,通常可食用铁补充剂或食物强化等干预措施改善孕妇的营养状况 [17] ,据罗文海等人研究表明 [18] :妊娠中后期每日服用右旋糖苷铁对防治孕妇和婴儿贫血有重要作用,它既能改善孕妇Hb含量等指标的结果,并能降低孕妇妊娠后期的贫血患病率;也能提高婴儿Hb含量和降低婴儿贫血患病率 [18] 。同时6月龄后的婴儿要适量增加铁补充剂。对育龄妇女、月经期妇女、青少年适当增加铁补充剂。张俊黎等人 [14] 研究了山东省农村贫困地区育龄妇女缺铁性贫血患病状况,观察铁强化面粉改善缺铁性贫血的效果,实施铁强化面粉干预等措施后,强化组铁摄入量大幅度增加,高于对照组;强化组的贫血率明显下降,低于对照组,说明贫困地区农村育龄妇女膳食中铁的摄入量低,贫血患病率较高。采用面粉中强化铁进行干预的措施对改善缺铁性贫血效果非常明显。这与何志谦等报道的铁强化食盐 [19] 、陈洁英等报道的铁强化亨氏米粉 [20] 、霍君生报道的铁强化酱油(NaFe EDTA强化酱油的研究,中国预防医学院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1997)改善缺铁性贫血的效果是一致的。提示面粉中强化硫酸亚铁对于改善人群的贫血状况是经济有效的。仝丽丽 [21] 调查非孕妇贫血状况及影响贫血发生的因素发现,妊娠缺铁性贫血发生率为21.00%。随着孕周的进展,贫血发生率增高,尤其以妊娠28周后发生率上升显著,占29.65%,建议对孕妇尽早补铁剂,可从孕12周后开始,孕28周后Hb<100g/L时应予以干预治疗;张珠兰 [22] 等调查了解孕妇体内铁代谢状况及影响贫血发生因素,妊娠缺铁性贫血发生率为17.29%,随着孕周的进展贫血发生率增高,孕28~36周贫血发生率高达29.91%,铁缺乏症的发生率高达82.05%,此阶段孕妇处于贮铁耗尽状态,建议对孕妇的补铁可从孕12周后开始。孕28周后Hb<105g/L时可考虑诊断缺铁性贫血并予以干预治疗。Massot等 [23] 回顾分析了妇女中贫血的发生情况,孕妇贫血发生率为7.7%,孕妇缺铁性贫血发生率为35%,31%贫血患者是发生在孕期的第3个月,而在第1个月即可检测到血红蛋白和铁蛋白的下降,提示第一个月当血红蛋白水平在11g/dl~13g/dl之间时给予小剂量铁剂治疗能够有效治疗缺铁性贫血。
3.3 发展经济,改善环境,改变膳食结构 2岁以上的人群贫血的主要原因是受社会因素以及经济状况的影响,主要是经济收入低、文化水平和知识层次低,这与WHO所报告的一致。根本出路是要通过发展经济,提高收入和生活水平,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改变膳食结构及用增加营养,从而减少贫血的发生。因此,学校食堂应根据学生的营养需求确定食谱或烹调方式。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生营养知识的健康教育,建立合理的膳食结构,为学生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饮食环境 [24] 。为了方便有效的评价膳食营养情况,可采用“食物食用量百分评价法”来评价学生的膳食营养状况 [25] ,这种方法将日常食用的食物分成5大类,即:牛奶、蔬菜和水果、肉类、谷物类和水,基本涵盖了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通过食物量百分评价法原理,可改变学校学生膳食结构不合理状况,调整膳食结构,以满足学生生长、发育需要,减少贫血患病率发生。Gopaldss [26] 研究了女工午餐饮食的改善能否有效改变和提高她们的缺铁性贫血状况,在3个月的干预期内给予大量的以谷类为基础的食物和醋栗汁,结果说明有效的工作餐能够提高女工的血红蛋白水平,改善贫血状况,并能改善雇主和雇员的关系。王临虹等 [4] 人研究认为,育龄妇女贫血患病率较高,是危害妇女健康的常见病。建议:①重视育龄妇女贫血发生,尤其是对已婚育龄妇女;②对孕产妇给予积极预防贫血措施。注意加强分娩后育龄妇女贫血的防治;③对月经不规律者注意预防和及时诊治贫血的发生;④加强职业妇女劳动保护,尤其是工人和农民;⑤加强营养,注意饮食卫生,注意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陈国桢.内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485~496.
[2]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卫生防病实用大全[M].第1版.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2.627.
[3]张艳敏.妊娠期缺铁性贫血[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1993,3:126~128.
[4]王临虹,赵更力,陈丽君,等.育龄妇女贫血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9,20(3):158~161.
[5]Li-R.Prevelence and type of anemia in femal cotton mill Worker in Beijing
[J].China.Bri J Nutr,1993,40:787~796.
[6]常素英,葛可佑,翟凤英,等.我国成人贫血的营养因素分析[J].营养学报,1998,20(2):132~137.
[7]马文军,陈美芬,许燕君,等.2002年广东省居民贫血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4,30(4):1~4.
[8]Amy LF,Mary EC,Laura KK,et al.Iron deficiency anemia:higher Preva-lence in Mexican American than in non-hispanic White females in the third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1988-1994[J].Am J Clin Nutr,2000,72:963~968.
[9]何志谦,许月初,李慧坚,等.妇女月经失血及铁的损失[J].营养学报,1993,15:27~31.
[10]彭介玉.沙市中小学贫血及有关因素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1999,20(1):9~10.
[11]林果为.铁缺乏症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J].上海医学,1999,22 (2):74~77.
[12]Milman-N.Iron levels in1359Danish Women in relation to menstruation
use of oral contraceptives and panity Vgeskr lager,1993,155:3661~3665.
[13]Fujii-M,Influence of living conditions on the incidence of anemia and ef-fects of health guidance and diet Supplementaion on recovery fron anemia of women in fishing viuage[J].Tokushima J EXP Med,1993,40:191~197.
[14]张俊黎,迟玉聚,王桂春,等.山东省贫困地区农村育龄妇女缺铁性贫血调查及其干预措施评价[J].预防医学文献信息,2002,8(2):139~140.
[15]Matia Claret CM.Hadler,Yara Juliano,Sigulem DM.Anemia in infancy:e- tiology and Prevence[J].Jomal de Pediatria,2002,78(4):321~326.
[16]胡志坚,许榕仙.孕妇贫血对妊娠的结果影响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0,18(6):660~661.
[17]Suzana de Souza Queiroz,Macrco A de ATorres.Iron deficiency anemia in
Children[J].Joumal de Pediatria,2000,76(Supp4):298~303.
[18]罗文海,汤福广.右旋糖苷铁对孕妇和婴幼儿Hb含量影响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2,18(7):809~811.
[19]何志谦,吴文英.铁强化食盐预防IDA效果的观察[J].营养学报,1988,10(4):371.
[20]陈洁英,张勉.铁强化亨氏米粉预防缺铁性贫血的效果观察[J].营养学报,1990,12(3):303~304.
[21]仝丽丽.孕妇缺铁性贫血700例调查[J].实用新医学,2003,5(1):22~23.
[22]张珠兰.孕中期妇女缺铁性贫血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1998,14(3):156~158.
[23]Massot,et al.Asurvey of iron deficiency anaemia during pregnancy in Bel-
gium:analysis of routine hospital laboratory data in mons[J].Acta Clin
Belg2003,58(3):169~177.
[24]郑曼莹.某全日制寄宿学校营养状况调查及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2001,28(1):121~122.
[25]唐莉蓉,李嘉.用“食物食用量百分评价法”对幼儿膳食营养进行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02,18(6):720.
[26]Gopaldss Iron-deficiency anemia in youngworkingwomen can be reduced
by increasing the consumption of cereal-based fermen ted foods or goose-berry juice at the workplace[J].Food Nutr Bull2002,23(1):94~105.
惠州市科技局立项课题《惠州市企业女工贫血状况调查及干预效果》的系列文章之一,该课题为市科技局科研基金支持项目.
作者单位:惠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惠州 516000
作者简介:何慧芬(1965~),女,汉族,广东惠州人,医学学士,副主任医师,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收稿日期:2005-03-21, http://www.100md.com(何慧芬,管辉岳,王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