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818322
四川振兴中医药系列报道之一 荆棘中走出振兴之路——访四川省副省长刘晓峰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1月2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447期
     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中国中医药报》、《健康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新闻社以及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的记者,对四川省中医药工作进行了实地观察、了解和采访。此行,记者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四川人说起家乡“中医之乡”、“中药之库”、“无川药不成方”传统美誉时的那份自豪感,以及高居决策之位的省委省政府领导,对振兴中医药事业的宏远意识和执着追求。在1984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召开了振兴中医工作大会后的21年间,通过“两条保障”即省委省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法律和政策,使四川省振兴中医药工作全面、蓬勃、有序地启动起来,为中医药工作在“十一五”期间由振兴阶段转入发展阶段,奠定了厚重、坚实的基础。

    由于川产药材储量和质量的优势,以中药为主的医药化工成为四川省着力培养的支柱产业之一;由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是关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问题,而中医药的“简、便、验、廉”是适合我国国情、有助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出于这两个“理由”,四川省副省长刘晓峰认为,发展中医药是历史赋予该省委省政府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对于农村中医药工作,他还特别强调:“我们不是为重视而重视,而是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重视、发展中医药。”在接受记者的专访中,刘晓峰还主动谈到了自己对目前医药卫生范畴,特别是中医药领域中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的看法以及解决措施。
, http://www.100md.com
    关键环节的作为

    记者:省委省政府为振兴四川中医药事业,在哪些关键环节上进行了作为?

    刘晓峰:一是尽最大努力健全中医药管理机构,从组织、领导、人员上给予保障。例如,从2003年开始,将四川省的中医管理局更名为中医药管理局,并完全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职能进行相应的处室设置,人员编制增至29名。在省内19个地市州成立了中医药管理局,实际上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即卫生局同时挂中医药管理局牌子,强调地方卫生局的一把手要肩负起发展中医药的责任。这就保证了四川中医药政策能够贯彻、落实到基层。二是以加强法制建设作为保障。在加强中医药立法的同时,强调依法规范发展中医药。例如,2004年,以省长令的形式颁布了《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办法》,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颁布实施后,全国第一部关于该条例的地方性实施办法。省政府还3次以《通知》和《意见》的形式专门行文,要求各地、各部门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工作。最近,省政府编制委员会、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又联合发文,要求各地进一步规范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的设置,规范中医药医疗机构的法定名称。三是整合省内中医药资源。为了更好地发挥全省中医药资源的整体优势,推进全省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省委省政府着力推进了全省中医药科研体制改革,实行强强联合。四是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在中医药事业经费投入上做到逐年递增。例如,省财政单独列支的中医药专项经费,现在已经递增到1200多万元。又如,省政府正在与国家开发银行商洽贴息贷款事项,其中将中医药行业的建设项目,特别是省中医药“龙头”单位的建设项目纳入“盘子中”统一考虑,将安排5亿元贴息贷款,用于中医药行业建设。
, 百拇医药
    最大的亮点

    记者:您认为省委省政府在振兴中医药工作中,目前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刘晓峰:四川全省有6023个乡镇卫生院,现在90%已建有中医科。

    记者:作为亮点,这个数字的意义在哪里?

    刘晓峰:长期以来,农村医疗卫生,特别是中医药服务是各级政府为农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而省委省政府又对农村中医药工作重视到什么程度呢?比如,省里的“一把手”到下面了解工作时,如果看到哪个乡镇卫生院没有中医科,回来就会跟我讲,必须让那个乡镇卫生院赶快建起中医科来。又如,省长曾到一个革命老区检察工作,注意到那里没有中医,我们就马上让省中医药管理局专门派省里的中医大夫到那里去支持工作。所以,这个数字得来不易呀!而它对四川这个农业大省意味着什么?比如,全省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以来,各乡镇卫生院都想“搞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但买不到廉价而有效的西药,成为制约这项工作的一大难题。为什么?因为药厂趋利,一个药品,换一种名称、改一种包装,药价就上去了。而现在,我们大力推行的农村中医药建设,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主要是因为,一是中医药价廉而有效,二是看中医方便,三是老百姓能够接受中医。
, http://www.100md.com
    解决热点和难点问题

    记者:省委省政府将采取什么措施推动四川中医药从振兴转向发展?

    刘晓峰: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应解决目前一些制约四川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记者:哪些热点和难点问题?

    刘晓峰:一是四川省的中医“龙头”建设落后问题。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还是20世纪70年代的建筑,现代化程度远远比不上华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或省人民医院。所以,省政府在想办法帮助他们解决资金问题,同时我要求他们在我的任期内必须动工重建中医药大楼。二是中医高等院校教育西医化问题。现在,很多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不愿意背“汤头”、读经典,毕业后开处方有错别字,诊病依靠现代检测手段,而对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没有真正掌握。为什么有这种现象?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医高等院校采取了西医高等院校的教育方式,而失去了中医教育的特点、违背了中医成才的规律。所以,我对成都中医药大学的书记说:“你的任务,就是不能把成都中医药大学变成西医院校,中医药大学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传统医学知识技能。”在卫生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领导到四川调研时,我们就直接提出过:中医院校不应该考外语,应该考古典文学。事实上,我们已开始在中医人才培养上,试探走一条新路了。例如,我们已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办了7年制的本硕连读试点,称为传统班,主要是把师承引入到高校教育中去,也就是早期实行导师制。学生在这里,要强化中医理论如四部经典学习,要跟导师早上临床即“早临床、多临床、导师制”;学习西医的课时比较少,仅是了解而不是掌握西医。它打破了教育部现有规范的中医药教育模式。我们要通过这一试点,摸索出中医药高等院校按中医成才规律进行教育的模式;总结出培养受社会欢迎、真正继承发扬中医药精髓中医师的经验。三是民间医的执业准入问题。在确实有一技之长的民间医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家传、师承、自学等途径成才的。在现行医师法颁布之后,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因为没有学历或通不过考试,不能取得行医资格。目前,四川省有9228人,尽管这些民间医的学历不高,但能够治病。而在目前的医师法管理中,一定要懂外语、有正规学历的医师通过考试,才能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而这些民间医没学过外语、没有学历,肯定也通不过考试,因此就被取缔了行医资格。这已引起当地老百姓很强烈的反应。为什么?因为老百姓觉得有这些民间医能给他们带来方便,看病也很有效。医术是什么?就是要能够治病救人。所以,我认为,看待、考虑这个问题,还是要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从解决“三农”的问题出发,以有没有学历、懂不懂外语等条条框框作为惟一衡量标准,不是很科学。为此,现在省委省政府要求省中医药管理局对这一部分民间医逐个调查、了解。对于那些确有一技之长、真本领的民间医,就应该给予他们行医资格。四是中医药服务收入过低的问题。众所周知,用纯中医手段检查治疗疾病,比用西医手段廉价得多。因此,中医师如果用纯中医手段为病人诊治疾病,收入也远远低于西医师。所以,为了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我们正在研究、考虑,对用纯中医手段诊治疾病要给予政府财政补贴,使这些中医院中医师的收入与西医院西医师的收入基本持平。否则,谁还去继承、发扬、应用中医学术理论和经验?我已经要求省中医药管理局来具体完成这一工作了。政府财政在卫生事业经费中,已取消了对医院的“人头费”补贴,今后政府财政卫生事业费将主要向中医院倾斜,并以中医药服务量作为衡量补贴的标准,以号召各中医院一定要坚持中医药方向。对于应用中药的,我们按照饮片、中成药、院内制剂三种系数给予补贴;对于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的,我们按治疗人次补贴,如针灸一位病人收20元钱,政府再补贴给医院20元钱。这样,一方面使老百姓享受了中医药价廉的实惠,另一方面也鼓励了医院及医师应用中医药治病的积极性。这一方案,目前至少在省级中医医疗机构是可行的。
, 百拇医药
    记者:这种以政府财政补贴为主导的中医药扶持政策,在目前医疗机构逐步走市场化的大趋势下,是否“合乎时宜”?

    刘晓峰:在今年召开的四川省卫生发展工作大会上,省出台的2号文件中,省委省政府就明确提出,各级政府必须在医疗卫生体系中唱主角,不能够盲目地走市场化道路。我认为,医药卫生体系能不能市场化,要画个很大的“?”。现在,国家发改委研究中心之所以提出,医疗卫生改革这么多年原则上基本失败的看法。我想,就是与医疗卫生体系市场化中出现的问题有关。难道老百姓看病全部自己掏腰包就是“改革”成功了吗?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健康不应该承担责任吗?所以,我们的观点是,政府还要主导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为老百姓就医“买单”。当然,将来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时,我们会对医药费用进行适当调整,比如现在老百姓扎一次针灸自己出20元钱,那时可以出到30元钱,以这样的方法逐渐减少政府财政负担。

    有人说,世上原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踩出路来了。作为省政府领导,亲民、务实、敢为的刘晓峰,就是为振兴与发展四川中医药事业在荆棘中踩路的人之一。, http://www.100md.com(胥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