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医业 > 医家 > 正文
编号:10853268
大师风范 针界巨擘——王雪苔教授对针灸事业发展的贡献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2月15日 《中国中医药报》第2457期
1站在历史发展的潮头,参与创造现代针灸发展史上的多个第一,2独具战略眼光,牢牢把握现代针灸学术发展方向,3学术上虚怀若谷,兼收并扬,倡百花齐放,4不辞辛劳,为针灸在国
     文 立 中国中医科学院

    王雪苔教授1925年12月21日出生于辽宁省义县一个带有浓厚中医氛围的家庭,幼年受到的影响,使他与中国传统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1948年从国立沈阳医学院西医学本科毕业之后,毅然选择了前往地处农村的华北卫生学校,协助时任华北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兼华北卫生学校校长的著名针灸学家朱琏同志编著《新针灸学》。从此,中国医学界少了一位西医专家,却多了一位为传统医学擎旗呐喊之人。

    1 站在历史发展的潮头,参与创造现代针灸发展史上的多个第一

    20世纪5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废待兴。由于鲁之俊等人的积极倡导,针灸疗法在延安时期、解放战争中就为保障部队的战斗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新生的中央政府对中医乃至针灸疗法都持有积极的扶持态度。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之后,华北卫生学校迁至北京,王雪苔协助朱琏创建了直属于中央政府的第一所有关中医的研究所——针灸疗法实验所,这个实验所就是现在的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的前身。之所以取名“实验所”,是与王雪苔和朱琏当时均主张以“现代西方医学理论特别是神经学说作为针灸的理论基础”的学术观点分不开的。但是当王雪苔接触了不少针灸名家,并用较多的精力研究古今针灸文献,读了不少中医典籍时,他的学术观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立足于西医转变到立足于中医,这个转变成为其今后学术思想升华的契机。

    20世纪70年代末,历时10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使中国又进入了一个百废待兴的时期。尽管由于针灸疗法的特殊性在“文革”中得到了大力提倡,但是其使用的无序和泛化在今天看来明显地留下了发展的隐患。1979年,借筹建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之机,王雪苔亲自组建了中华全国中医学会针灸专业委员会(对外名为全国针灸学会),并当选为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鲁之俊任主任委员。为使针灸学科能得到更大地发展,他又于1985年力争将针灸专业委员会升格为国家一级学会,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针灸学会”,王雪苔当选为副会长,主持常务工作。从当前针灸已经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潮头来看,当初的这一步,是具有战略意义的。

    在中医发展史上,官方的医学教育始于南北朝时期(公元443年左右),将针灸与其他医科分而教之是在唐代(公元618年左右)。现代针灸教育发展的源头则来自20世纪50年代初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医学院校高级针灸师资培训班”。这个主要由朱琏和王雪苔承担讲课任务的、由中央卫生部抽调全国各地医学院校以讲师或主治医师为主的医疗教学人员参加的学习班,培养了一大批针灸临床与教学人员。学成之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在各自医学院校开展了针灸教学工作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693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