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5年第19期
编号:10832166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5年第19期
     2001年2月~2005年7月,笔者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50例,并与单用西医治疗24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诊断参照《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1],并经过X线片、CT或核磁共振证实有不同程度的颈椎骨质增生、生理曲度改变、椎间孔变形、椎间隙狭窄、椎间盘膨出或韧带钙化等;脑血流图证实椎—脊动脉供血不足,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者,74例均为门诊患者,按就诊前后顺序(2:1)随机分两组。治疗组50例,男34例,女16例,年龄48~65岁,平均56.4岁,病程4个月~16年,平均5.4年。眩晕时伴恶心14例,头痛16例,肢体麻木13例,颈痛9例,两组患者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1)用补阳还生汤主治。处方:黄芪80g,当归尾9g,赤芍9g,地龙9g,川芎9g,桃仁9g,红花6g,鱼腥草10g,炒白术18g,黄精15g,白芍15g,西洋参12g,山萸肉14g,有肝肾阴虚象者加醋炙龟版30g,水煎服,2日1剂。(2)葛根素0.4g加5%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3)尼莫地平40mg,每日3次口服。(4)ATP 40mg加辅酶A100U加胞二磷胆碱0.5g,加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以上连用15天。对照组:(1)ATP 40mg加辅酶A100U加胞二磷胆碱0.5g,加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2)尼莫地平40mg,每日3次口服。以上连用15天。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显效:眩晕症状和伴随症状基本消失,脑血流图示椎—基动脉供血情况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有效:眩晕症状和伴随症状减轻,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5%,脑血流图示椎—基动脉供血无变化。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者。

    2.2 两组疗效 治疗组50例,显效32例(64%),有效15例(30%),无效3例(6%),总有效率94%。对照组24例,显效5例(20.8%),有效4例(16.7%),无效15例(62.5%),总有效率(37.5%)。两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卡方检验P<0.01)。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3 体会

    颈性眩晕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由于颈椎骨质退行性变化引起骨质增生,颈椎关节松动,小关节移位,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引起血管痉挛,椎间隙狭窄,导致椎—基动脉供血不足而影响脑干、间脑、大脑枕叶和内耳等部位供血不足诱发眩晕等症状。中医学认为本病属“眩晕”或“痹病”范畴,血脉痉挛,脉络淤阻,血行不畅,而致一系列症状。中药黄芪大补元气,当归、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去瘀。通行经络,葛根素有舒畅血管平滑肌,改善脑血流量,降低血黏度,增加微循环等作用。加西药尼莫地平、ATP、辅酶A改善血流量,所以对本病有较好疗效。且未见有明显的不良反应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少桢.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北京:中西医药出版社,1999,698.

    作者单位:277100 山东枣庄,枣庄市台儿庄区张山子镇卫生院

    (编辑:曲 全), http://www.100md.com(刘泉 薛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