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其它各类 > 各类论文6
编号:10855046
自杀基因疗法
http://www.100md.com 深圳罗湖医院肝病中心
     关键内容

    * 任何一种自杀基因疗法均由下列三个要素组成:①能编码一种酶的基因(“自杀”基 因), 其编码的酶能将无毒的前药转变为活性毒物,引起靶细胞死亡; ② 转移自杀 基因至靶细胞的载体,常采用基因工程改造的逆转录病毒、腺病毒和腺病毒相关性 病毒; ③对机体无毒或仅有微毒,而在自杀基因编码的酶作用下, 能转化为活性细 胞毒性药物的前药。

    * 已发展了多种自杀基因/前药系统,研究的最多的是单纯疱疹病毒1型胸腺嘧啶激酶 /戊环鸟苷系统(HSV-tk/GCV)和胞嘧啶脱氨酶/5-氟胞嘧啶系统(CD/5-Fc)。

    * HSV-tk/GCV系统中,本身无毒性的GCV,在HSV-tk 作用下,变成GCV单磷酸盐(GCV-MP), 再经内源性细胞激酶作用,迅速转化为其二磷酸-(GCV-DP)和三磷酸盐(GCV-TP),后者 对增殖中的靶细胞具有高度毒性。

    * CD/5-Fc系统中,CD系由大肠杆菌和某些霉菌表达的一种酶,可将5-Fc脱氨,生成5-氟 尿嘧啶(5-Fu),进而引起靶细胞死亡。

    * 联合应用不同的系统比单-系统更有效。联合应用CD/5-Fc和HSV-tk/GCV系统时,前者 产生的5-Fu可抑制胸苷酸合成酶,减少胸腺嘧啶生成,从而可增强HSV-tk/GCV系统的 效应。

    * 已证明自杀基因疗法对许多肿瘤有治疗作用。临床前研究表明,HSV-tk/GCV和CD/5- Fc能抑制肝癌、结肠癌、胰癌和胃癌细胞生长,使肿瘤明显退缩,荷瘤动物生存期明 显长于对照组。

    * 该疗法的作用机制除了无毒或微毒的前药在局部被激活,转化为高度毒性药物,从而 将瘤细胞毒杀灭外,尚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旁观者效应”,即激活的前药(如5-Fu) 自由地在细胞-细胞之间弥散(单纯弥散作用),或通过细胞之间的裂隙连接形成的 “代谢协作”管道,引起未经基因改造细胞的细胞毒性和死亡;②肿瘤细胞坏死后,抗 原成分更多地暴露,或在对坏死细胞的炎症反应中,抗原提呈细胞得到补充或激活,从 而引发延迟型肿瘤免疫反应, 是为“距离性旁观者效应”。

    * 动物实验证明该种疗法是安全的。在黑色素瘤、复发性胶质细胞瘤、胸膜间皮瘤患者 所作的临床Ⅰ/Ⅱ期试验显示本疗法不会引起严重副作用。 在恶性肿瘤的基因治疗中,“自杀基因”(“suicide gene”)疗法受到很大的关注。目前已在多种肿瘤进行了该疗法大量临床前研究,有的已进入Ⅰ/Ⅱ期临床试验。该疗法对消化系肿瘤包括肝、结直肠、胃、胰癌的治疗作用,业已得到证明(1)。

    基本组成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2219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