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28182
广东医药行业概述(二)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2月30日 http://210.76.65.23:8080
     1979年3月,广东省医药管理局成立,把全省中西药品、医疗器械的生产、供应、科研、教育、外事统一管起来。1980年1月恢复设立省医药公司和省药材公司,调整建立省制药工业公司、省医疗器械工业公司以及省医药储运公司。接着在各地药品公司基础上,建立地、市、县医药生产供应公司(管理机构、局级)。从此医药事业改变了长期多头、分散、多变的局面,形成了统一管理体制,这一次重大改革,为医药经济的加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80年代以后,广东医药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医药生产迅速发展

    1987年,医药工业总产值20.84亿元(1980年不变价,下同),比1980年的3.52亿元增长4.92倍,“六五”期间年均增长29.4%(“五五”期间为9.3%)。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

    (二)医药供应和消费水平逐年增长
, http://www.100md.com
    1987年,医药销售总额(纯销售)为13.67亿元,比1980年的5.34亿元增长1.56倍。经营品种增加,营业场所不断改善。这期间,人民医药消费水平逐年提高,到1987年,人均消费水平21.38元,为1980年8.03元的266.55%,高于同期全国人均消费水平将近1/3(全国为16.14元)。

    (三)医药经济效益显著

    1987年,医药工商企业实现利税4.19亿元,比1980年增长393%,增加额3.34亿元,其中,医药工业企业利税总额为2.85亿元,商业企业为1.34亿元,分别增长433%和328%,居全国前列。

    (四)医药经营管理水平提高

    针对“文化大革命”中造成的混乱局面,从1980年初到1982年底,开展了整顿药厂工作。通过整顿,关停并转了29个厂点,淘汰了一批化学药品及制剂。在这个基础上,又开展了行业内企业的全面整顿工作。通过整顿验收,改善了企业生产条件,加强了经营管理。其后,又开展了医药市场整顿工作,对当时社会上乱办药厂、制售假劣药品现象,也基本得到扭转。由于广东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企业较早地由封闭的单纯生产(经营)型逐步向开放的经营开拓型转变,商业单渠道、多环节、统购包销式的经营方式逐步转向多渠道、少环节、择优选购的经营方式。广大干部、职工日渐重视树立市场观念,投入产出观念、核算观念、人才观念、积极学习现代化管理知识和经验。80年代初期,这种意识观念的转变,带来了当时企业面貌的变化,也为日后企业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基础。这期间,工业生产呈加速增长势态,总产值1981年比1980年增长27.58%,1983年比1982年增长42.36%,1985年比1984年增长27.19%。全员劳动生产率则比1980年提高92.64%①,总产值逐年攀升,由1980年全国的第9位,1985年升到第3位,1987年继升至第二位,1988年起为第一位。商业纯销售也不断扩大,到1985年首次突破10亿元(10.53亿元)比1980年增长104%,居全国首位。1987年比1985年增长29.82%,达到13.67亿元。
, 百拇医药
    (五)医药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广东一直坚持医药产品“质量第一”的原则,医药实行统一管理体制后,建立健全了质量管理机构,积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TQC),制订了相应质量管理制度、办法,使质量管理逐步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开展质量大检查和通过质量的监督、检测、抽查、评优、培训等手段,以及许可证发放等工作,有效地提高了医药生产、流通的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到1987年,主要工业产品达标率在94%以上,荣获国家质量奖的产品13个(金质奖2个,银质奖11个)以及一批部、省级的产品质量奖和质量管理奖。

    1985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颁布和正式实施,标志着药品质量管理进入了法制阶段,全省医药行业广泛地开展了宣传和组织实施工作。

     (六)医药科技教育取得很大进展
, http://www.100md.com
    至1979年,全省仅有一个专业研究机构(医药工业研究所)。实行医药统一管理体制以后,组建了广东省和广州市医疗器械研究所、广东省中药(南药)研究所以及各地陆续兴办的厂办科研所、室,到1987年,全省有医药专业人员7800人,比1980年增加3.1倍。

    50年代初期,广州用现代药剂学方法制备单味和复方的中药提炼或浸膏片,一改历来用原药材生产膏、丹、丸、散的老方法,为中药现代化作出了贡献。70年代末,佛山研制成功“蜡丸自动制壳封装机”,使传统上靠手工操作生产大密丸实现了自动化。

    80年代以后,医药科学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广州医药工业研究所研究成功治疗青光眼的“丁公藤碱Ⅱ”和治疗心血管病新药“毛冬青甲素”,获国家发明奖。先后在广州、汕头、潮州推出的治疗心脏病用药可媲美国外同类药物。加快了原料药和南药的发展,提高制剂和医疗器械水平,效果显著。医药原料药品种由“六五”期间的110个增至146个,产量增加1.4万吨。磺胺类、土霉素、红霉素、扑热息痛成为全国主要生产基地之一。贯彻引进、吸收、消化的原则,迅速改进和提高了药械的工艺技术和包装水平,80年代后期,汕头(揭西)、深圳成为高科技医疗设备的生产基地,全省有多个药械品种(单个)年产值都超过1亿元。中药方面,先后引种了一批珍贵南药,经多年的研究驯化,已有檀香、玉桂、豆蔻、大海子等20多种试种成功,初步改变了南药长期依靠进口的状况。在人工培殖牛黄、人工养殖海马、人工结香培殖沉香、人工引流生产熊胆等科研项目,都取得新的进展。
, 百拇医药
    1980-1987年,全省医药科技成果获奖项目共214项,其中获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共有4项,研制开发并经总结鉴定的新品种有“600型蜡丸装封机”、“心灵丸”、“华佗再造丸”、“广东Ⅱ型人工心肺机”等共249项。

    80年代初,省医药局对全省医药教育进行统筹规划,省地市县医药管理机构和企业,普遍设置了主管教育的机构和人员,配备了专兼职教师队伍,进一步充实了省和广州医药学校及培训中心,实行以教育基地为依托,开展多种形式办教育,使医药职工队伍文化和专业技术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职工技术等级普遍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增大。至1987年,先后有职工3.2万名、1.2万名完成了初、中级工培训,500多名完成高级工培训,全行业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由1980年2200人占职工总数的3.97%,上升到1.1万名占12%,获得技术职称的干部职工有7800人。

    (七)外经外贸、技术引进、国际交往工作有新的发展
, 百拇医药
    1980年以前,医药行业国际交往仅限于越、苏、朝和港澳等少数国家和地区,且次数很少。广东对外率先开放后,国际交往日渐频繁。1981-1987年仅省直医药单位派出考察(贸易)团组到13个国家和地区有37批,共75人次,接待来粤进行科技交流和考察贸易的团组亦相应增多。扩大了进出口贸易和技术设备的引进工作。

    建国后,医药商品的出口以中药为主,80年代以后原料药以及一些制剂、医疗器械逐步进入国际市场。1987年供应出口,化学药品为1.12亿元,中成药为1300万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330%和97%。中药材组织出口总额5464万元比1980年增长10倍,与此同时,接收进口亦相应增多,1987年总值为2784万元,为1980年的1.79倍。

    用汇共5381万美元,从国外引进制药设备共452台(套),自动生产线38条①,“三资企业”由经济特区、沿海城市延伸至山区,企业数量居全国首位。这些,明显地加快了医药技术改造,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加了产量和出口,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 http://www.100md.com
    医药业是个古老行业,贯古通令。但在历史的进程中有兴衰起伏,直至建国前夕,广东医药业的底子仍十分薄弱,建国后的30年,由于种种原因,发展的步子也是比较慢的。进入80年代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在全国的位次步步靠前,至1988年已跃升为“医药产销第一省”,建立了较为雄厚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医药工业基础,扩展和健全了遍布城乡的商品经营网络,整个医药行业已形成工商结合、科研、教育、商贸等相配套的较为完整的体系。首先,是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发挥人缘、地缘和政策优势,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在全国同行业中较早地实现由供给决定型向需求导向型的转变,总的来说是放得开、管得住、转得早、搞得活,因而上得快。其二,总结建国后30年医药分散管理、多头领导、体制多变的弊端,改变为产供销结合、工农(药材)商一体的医药统一管理体制,第一次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行业,这种体制比较适合医药的特点,有利于行业内部的协调,有利于中西药之间、药品器械之间的渗透和结合,保障医药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地发展,适应防病治病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其三,充分调动了办药兴药的三个积极性,即行业主管部门的规划、参谋、服务,当地政府给投资、政策,企业选项目、筹划投入产出。增设了一大批生产、经营网点,调整了产品结构和生产布局,适应了地方资源的利用和生产力的发展。其四,认真贯彻“科技兴药”,大力发展医药教育和广招人才,使医药专业人才成倍增长,新工艺、新技术相继采用,药械新品种、拳头产品不断问世。其五,积极引进先进设备和先进管理经验,转换经营机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广药”的竞争力,产品质量(含内外包装)上了新水平。
, http://www.100md.com
    大事记

    西晋永兴元年(304年)

    该年成书的《南方草木状》对广东所产或使用的槟榔、草豆蔻、白木香、益智等药用植物已有收载。

    东晋咸和年间(326-334年)

    道教先辈葛洪在粤东罗浮山炼制丹药,史称以葛洪为代表的炼丹家,是近代化学的先驱。

    唐代

    药材进出口贸易活跃,传入今常用的中药安息香、龙脑香、阿魏、血竭、没食子等。

    宋代(960-1297年)

    广东南海人陈昭遇汇集广东所用药材982种编纂成书。
, http://www.100md.com
    元代(1271-1368年)

    粤北韶州府设惠民药局,组织药材南北交流。

    明万历元年(1573年)

    始创的佛山梁仲弘蜡丸馆和1600年建立的广州陈李济药厂,是中国最早的中成药厂之一。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

    广州生药、参茸业设立“张大昌堂”,为中药业较早期的公会组织。

    清嘉庆十年(1805年)

    西医西药传入广东,是西方医术传入中国的开端。,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