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 2005年第2期
编号:10855707
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2005年第2期
     慢性胃炎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以胃黏膜的非特异性炎症为主要病理变化,其中以萎缩性胃炎(CAG)与胃癌的关系最为密切。萎缩性胃炎多由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此时炎症已向黏膜深层发展,胃黏膜萎缩变薄,黏膜上的腺体减少或消失,故称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由于腺体萎缩,萎缩性胃炎病人有胃酸减少、食欲下降、上腹不适或钝痛以及消化不良等临床表现。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特别是中、重度萎缩性胃炎伴有肠上皮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者,胃癌发生率比普通人群高,约有5%~10%的患者最终可能转变为胃癌,故因其发病率高,病程缓慢,证候多有潜变,且易癌变等特点,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癌前病变。但萎缩性胃炎与胃癌之间并无必然联系。而且,对于胃黏膜的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如治疗得当的话,病变是可以逆转的。因此,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定期复查就显得异常重要了。

    本科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国家中管局课题,疗效确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3例均为门诊病人。随机分穴注组、针刺组,其中穴注组36例,男11例,女25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75岁,50岁以上者31例;针刺组27例,男10例,女17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70岁,50岁以上者19例。

    1.2 诊断标准 主要依据1982年10月在重庆召开的“全国胃炎的诊治座谈会”所制订的“慢性胃炎的分类及纤维胃镜诊断标准”,以胃镜+病理检查结果为唯一诊断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穴注组 穴取肝俞、胃俞、大肠俞、足三里。药物:黄芪注射液4ml,复方当归注射液4ml。取一次性10ml注射器,吸取黄芪注射液、复方当归注射液各4 ml。患者先采用俯卧位,双手置于下巴下,施术者找准穴位,常规消毒,快速透皮后,进针至肌肉层,以医者手下有紧涩感为度,进针深度2~3cm,并缓慢注入药液。背俞穴注毕,改仰卧位,同法取足三里。每穴注液2ml,每次注射一侧穴位,左右穴位交替进行。每周3次,3个月为1个疗程。

    2.2 针刺组 穴取中脘、梁门、足三里、三阴交,或加天枢、气海等。按常规消毒取穴,每周3次,3个月为1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根据1989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制订的“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临床治愈:(1)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2)胃镜复查活动性消失,慢性炎症好转达轻度;(3)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腺体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复常或消失。显效:(1)临床症状基本消失;(2)胃镜复查黏膜活动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好转;(3)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腺体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减轻。有效:(1)主要症状明显减轻;(2)胃镜检查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炎症有所减轻;(3)胃镜、病理所见减轻。无效:达不到有效标准之病例,而未恶化者。

    3.2 治疗结果 见表1。

    表1 36例患者均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略)

    4 讨论

    本病的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肝俞具有疏肝利胆、理气和胃等作用;胃俞是胃腑的背俞穴,具有和胃健脾之功;胃、肠同系,相互影响,取大肠俞以调理胃肠功能;胃经下合穴足三里,能调理脾胃,补益气血。四穴配伍,具有疏肝和胃,健脾化瘀之功效。

    从本组对照资料来看,总有效率对比似无明显差异,但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到,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两组疗效接近,而从胃镜复查情况来看,尤其是在黏膜修复方面,穴注组明显优于针刺组。

    穴位注射,有针刺+药物双重功效。黄芪、当归均为补气、活血良药,黄芪具有补中益气,扶正生肌之功效,能增强机体免疫力,调节胃肠道功能,以治其本。当归活血养血,祛瘀活络,能改善胃黏膜微循环,促进炎症吸收,以治其标,黄芪、当归相配有利于胃黏膜微循环,促进炎症吸收,有利于胃黏膜的修复,以及腺体萎缩和肠化的逆转。黄芪、当归注射于穴位之中,一方面增强了对腧穴的刺激强度和刺激时间,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药物的吸收和代谢,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 210029 江苏南京, 江苏省中医院

    (编辑:守 中), 百拇医药(姚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