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87316
这种不安是多余的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月2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1期(总第2254期 2006.01.02)
     评论

    2005年的中国药品零售市场,平静得令人不安。

    从21世纪的第一年开始,这个市场所表现出来的活力犹如春蝶破茧,生机勃勃。引得业外资本不断翘首观望,乃至毅然手持大把资金进入这个被称之为是天堂也是地狱的市场。5年过去了,成就大业者似乎也就是那么几个熟悉的名字,梁永强、谢子龙、刘湘岳等开创平价经营模式的精英们。

    至于连锁模式的管理者们,如雷贯耳的名字至今还没有出现。有人说,媒体会成就一些人。上述几个熟悉的名字不断在各种报纸、杂志上得到复制传播。一向处于弱势产业的药品零售市场也慢慢地为政府官员、漂流在各地的民间资金所热切关注。于是,在2005年之前,平价药店、经济药房、医院药店等经营形式不断成为全国各个城市主流媒体的热点新闻。媒体报道的方向无非也更侧重于××药品降了多少,哪里又新开了一家面积有多大的大卖场,等等。新闻内容和报道形式是惊人的相似。

    然而,到了2005年。这一切都回归平静。

    翻开2005年12月28日出版的《医药经济报》药店周刊“药店•形象”这一专题策划,笔者努力尝试着找到一些起码能够刺激感观的大事件出来。遗憾的是,没有找到。但笔者也注意到了一些新的现象。比如,药品分类管理、包装盒上标示药价、《直销管理条例》出台、网上药店卖药开禁等等。可见,国家政策已经从前几年的宏观调控逐渐倾向于微观控制。或者可以这样断言,前几年,国家相关部门更注重于培养这个市场的活力,如今,这个调控方向逐渐向高质量的内涵管理转移。

    上述新政带来的并不仅仅是药品销售品种范围乃至区域的部分调整。从实施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经营业者的反应十分平淡,并没有过多的牢骚和怨言出来。更多的则是抱着合作的态度直面可能到来的新局势,并默默地进行管理层面上的改变。

    所以,从感观上看,2005年过于平静了,甚至有点令人不安。但从实质上看,这种平静恰恰意味着一种质的缓变正在孕育。从今年诸多药店管理者的言谈可以看出,他们更注重实效管理,更注重与民众的互动,更加重视培养药店的品牌影响力,更相信摈弃短期效益将有助于企业的成长。因此,这种不安只短暂地在笔者身上停留了短短几天。(无言)

    医药经济报2006年 元旦特刊,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