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医理纵横
编号:10856639
《黄帝内经》思想体系以天道为终极依据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月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469期
     周鸿飞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黄帝内经》与天象观测的关系极为密切,对天象的认识也是极为深入的,如“臣览太始天元册文,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昂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分者,奎璧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并认为天象是“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对于天象观察和思考深入到了天地存在和运行的根本所在

    如“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凭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素问·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由于对天象具有如此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理解,当然就会很自然地认为“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 http://www.100md.com
    当把注意的焦点转回到人自身的时候,当然也就很自然地会有“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灵枢·本神第八》)的判断。如此一来,“天道”就成了天地人共同拥有的终极依据,也就是《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所说的“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黄帝内经》把“天道”当作论述任何问题的起始点或最终归结

    “谨奉天道,请言终始。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灵枢·终始第九》)。“人之合于天地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灵枢·经别第十一》)即便最“形而下”不过的医疗器械——九针,其制作也是以“天道”为依据的。“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应之,针各有所宜,故曰九针。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素问·针解篇第五十四》),所以九针虽为细物,却也是“上合之于天,下合之于地,中合之于人”,甚至比“五兵”更有意义和价值,“何物大于天乎?夫大于针者,惟五兵者焉,五兵者,死之备也,非生之具。且夫人者,天地之镇也,其不可不参乎?夫治民者,亦惟针焉。夫针之与五兵,其孰小乎?”(《灵枢·玉版第六十》)“夫九针者,小之则无内,大之则无外,深不可为下,高不可为盖,恍惚无穷,流溢无极,余知其合于天道人事四时之变也”,这种意义和价值的最终依据就是“浑束为一”的“天道”,难怪岐伯认为明白了针道,就会明白治国之道,“非独针道焉,夫治国亦然”(《灵枢·外揣第四十五》)。, 百拇医药